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最新资讯> 力争在岗职工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70%!这份文件为产业工人发福利 > 正文

力争在岗职工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70%!这份文件为产业工人发福利

为深入贯彻《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全面落实《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切实畅通职工提升学历和技术技能的成长通道,满足每一位职工追求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和发展品质,现就加快推进上海职工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有机结合的“双空间”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双途径”为支撑,以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导师组成“双师资”为特色,以技能评价证书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学习成果的上海特色“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模式

基本形成政府多部门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供给丰富、各行业和企业需求对接精准、职工学习和成长渠道畅通、上海特色“双元制”模式普遍建立、职工多元学习需求基本满足的新时代职工继续教育新体系。

本市职工继续教育普及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全市职工继续教育专业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在五个新城形成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职工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力争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70%。

(一)优化覆盖全市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体系

加快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强化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双向对接,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面向企业职工提供高品质的继续教育项目。发挥开放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系统办学优势,完善全市性的办学网络,对接职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建设职工继续教育平台。

稳步分批推进,符合相关条件基础上,探索在本市应用类高校、优质职业院校、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等挂牌技师学院,保持管理体制机制不变的前提下,深化提升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技能人才的功能,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加强区级继续教育机构与各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贴近区域发展特色,与企业共建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引导推动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和大中型企业发挥人力资源培训优势,深度参与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举办企业大学或成立企业职工“双元制”教育中心。

(二)形成开放多元的职工继续教育供给渠道

建立以开放教育为依托,高校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共同参与的职工继续教育多元供给方式。

开放大学充分利用覆盖全市的分校系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满足职工灵活便捷学习的需求。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开设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为职工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职业院校、区办高校和行业院校依托区域优势,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为职工提供特色的专科教育。承担技师学院功能的院校企业面向各类企业职工开放,提供培训实训、技能交流、师资实践等技能提升服务。各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基于企业实践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职工的实践实训、技能提升提供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三)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依托职工继续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集学、管、测、评一体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模式,为广大职工提供从注册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为广大职工提供就近入学、信息咨询、考试测评、成果鉴定等线下咨询服务。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工种的技能需求,加强对职工的数字素养培训,推进适应行业发展和职工技能的数字化转型。推广移动学习,支持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提高学习支持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和推广智慧课堂,促进线上学习与智慧教室学习相融合、教师指导与智能助理服务相融合、学习过程和即时评价相融合。高校和企业提供符合不同岗位职工学习特点的指导和服务,提升职工学习支持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四)探索上海特色“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模式

重点聚焦“五个新城”的产业发展以及上海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岗位学历和技能需求,整合各区、企、校等优势资源,共建“双元制”继续教育专业,量身订制各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建立岗位技能人才共育机制。

加快构建适合职工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共建订单式课程,根据工种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配比。广泛推行“5+2”学习模式,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支持工作日在岗实践学习、双休日线上线下专业学习,在不影响企业用工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

推进“教室+企业+在线课堂”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菜单式课程、清单式服务、送教上门、线上学习、现场集中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设定不同类型课程的授课和考核方式,积极为职工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依托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企业、高校的实践实训场所等,强化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明确岗位实践技能要求和学分认定要求,提供适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指导服务。针对本市职工的工学特点,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采用“学分银行”累积学分的方式,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满足相关条件即可获得“1+X”证书(即“1”本学历证书,“X”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五)建设优秀人才汇聚融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依托高校、开放大学和区办高校等办学机构的力量,建立适合职工学习特点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负责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和专业教学实施、职工线上线下的理论学习指导和专业学分认定。鼓励相关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在基层一线开展实践,参照不同职业(工种)岗位技师任职条件和考核标准,提升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

广泛吸纳劳模、工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行业中的优秀人才以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立各行业企业的特聘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特聘兼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经注册、认定或培训,可取得特聘教师资格证。特聘兼职教师参与实践课程开发、制定技能培训标准、组织实践教学,并负责对工作场所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

建立“双元制”继续教育特聘师资库,盘活市级优秀技术人才,各区负责认定和统筹区级导师资源,确保职工继续教育的特聘教师配备。依托承担技师学院功能的院校企业、上海劳模学院和工匠学院,建立特聘兼职教师孵化基地,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特聘兼职教师。

(六)搭建衔接融通的职工终身学习“立交桥”

依托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每一位有意愿参与继续教育的职工开通终身学习账户,综合展示个人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制定上海特色“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的学习成果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学校学习成果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予以认定,工作场所学习成果按实践课程学分由导师予以认定,其他相关技能证书、工作经历等可向学分银行申请、转换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完善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标准,做好各级各类技能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之间的转换。

组建高校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建立对各行业、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工作业绩、实践经历等各类成果的认定标准和转换机制。

优化学分银行用户信息化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学习成果查询、专业水平认定和专业发展轨迹服务。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news/35215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