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养老,逐渐成为广州老年人的新时尚。广州老年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较早开办老年大学的城市之一,目前基本形成以广州老年开放大学和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两大办学系统为主,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去年底,在广州市教育局指导下,广州老年开放大学组织编写的《广州老年教育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出版,总结了全市老年教育的发展情况。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广州市老年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哪些探索创新?各区老年大学如何因地制宜设计适老课程?老年人体验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
线上课堂受热捧,银发学子化身“智能达人”
“同学们晚上好,听了大家的作业,发现有共同问题,《田园春色》第二行第一小节,大切分的5556这一句,节奏都没拉对……”近日,广州老年开放大学的二胡网课结束后,学员们纷纷在班级微信群发了练习视频,授课的文老师逐一听后,发出了详细的点评。今年4月,因疫情反复,该校线下课程迅速切换至线上,师生微信互动再次热闹起来。“在微信群可以和老师及时互动,操作简便,尤其适合老人。”有学员表示。
2020年起,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广州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积极应对,开启网课模式,老师各出奇招变身直播达人。《报告》显示,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于2020年3月开展了13场精品讲座线上直播,共13743人次参与,错过直播的学员可回看“知识胶囊”(提前录制的微课);同时8门课程先行微信群直播教学,共1902名学员参与;2021年6月,该校启动全国首个“广州老年学堂”全媒体矩阵,2021年累计近710万人次观看课堂直播和回放,丰富的课程资源保障了在校6000余名学员“停课不停学”,更让广大老年人点点手机就能学,实现了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
在云课堂,好学的老年学员化身“智能达人”。广州老年大学91岁的学员江敏慈告诉记者,2020年听说可以上网课,她兴奋又矛盾,“我那么大年纪会吗?考虑再三,硬着头皮报了没学完的视频设计班”。上课时,她边在平板电脑看网课,边在电脑实操,“没听懂就看回放,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发现从这一点来说网课更适合我”。
2020年时,广州老年大学就开设有52个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和44个专业微课程,并通过公众号、网站、基层教学点等平台多方共享,总浏览量达160万人次。
2021年又研发了适老家居设计、新媒体写作等适合线上传播的“适老”课程。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实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后,发现越来越多老人已习惯线上教学,“最热门的课程也都是线上课程”。“现在我爱上网课啦!”江敏慈笑说,今年她又报了新媒体写作和图像处理基础等网课。
各区老年大学也积极推进云课堂,如花都区老年开放大学在疫情期间开设17门网课,参与学员达9000人次。
线下课堂走进村居,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报告》显示,广州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基本成型,各区均实现了《广州市推进老年教育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到2020年,各区至少建立一所老年大学,50%以上的街(镇)建有老年学校”的目标,形成了文化养老的良好氛围。
同时,各区均配备了老年教育专(兼)职管理干部,基本实现按常住老年人口每1万人配备1名老年教育专职人员的目标,初步建立起专(兼)职教师队伍并积极建立师资队伍专业成长培养机制,如花都区、白云区等开展了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学习团队建设;老年教育场地和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如番禺区整合利用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星光老年之家等,为开展老年教育提供场所。
课程设置从松散的娱乐型转型为多学科、多专业、多类型的系统化体系,结合市-区-街(镇)-居(村)的四级办学体系,为老年人学习提供更多便利。如南沙区建有162个村(居)社区教育、老年教学点,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而在越秀区,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与大塘街共建大塘街老年学校。家住大塘街的六旬梅姨,因出国探亲时不懂英语而迷路,决心要学好英语,回国后便报读广州老年大学及社区老年大学的英语班,“我学了4年,近300页的《从ABC到英语会话》现在能流利读出来,老街坊带着共同的外语兴趣走到一起来,很开心”。
乡村游学品非遗,“老广漂”享“幸福课”
在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水上绿道碧波荡漾,阵阵歌声婉转悠扬:“今日歌会唱歌音……”这是当地特色咸水歌。《报告》显示,各区在用好市级老年教育平台和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特色课程。例如在南沙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约7.2万人,多数为疍家人,对疍家传统文化感情深厚。对此,广州老年开放大学南沙学院系统挖掘、展示和传承省级非遗项目“疍家文化咸水歌”,邀咸水歌非遗传承人张建仔等加入师资队伍,开发“咸水歌学唱”等课程。张建仔介绍,过去乡邻在田间劳作时常唱咸水歌助兴,“咸水歌演唱风格和粤曲不同,念白式唱腔十分独特,特别是公公婆婆们边劳动边唱歌,非常有韵味”。如今,咸水歌又在公公婆婆中唱响,并增添了防疫题材等新内容。
2020年,东涌镇咸水歌项目被评为南沙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当地还建立了疍家水乡文化老年教育体验基地。而在南沙区横沥镇去年6月开放的街坊之家(颐康中心),内设的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七一村教学点)同样开展了咸水歌学唱活动。另外,南沙区各镇街的11所养老院和敬老院均纳入南沙区老年教学点,并对高龄老年人学习需求开展了调研。
走进塱头古村探访岭南农耕文化博物馆,探访吕田镇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在花都、从化,老年教育走出课堂,走进乡村。据了解,各区积极开展养教结合、游学养基地等试点工作,取得诸多成果。如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与花都老年学院围绕炭步镇塱头村、茶塘村、藏书院村、华岭村4个古村落,开发了适合不同老年人群的游学方案,梯面镇红山村、炭步镇塱头村被评为“全国首批游学养十大目的地”之一。从化区则开发了穗北红色户外课堂系列精品课程,让老年学员在青山绿水中传承“红色基因”。
“粤讲粤好”“带好孙、教好孙——隔代教育好方法”“护老有法”“粤式靓汤”……作为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区,番禺区则于近年开发了专为“老广漂”设计的系列课程,并构建“幸福课堂”老年教育项目,参与线下课的学员达5600人次,线上同步直播每堂课惠及2万~3万人。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来穗老年人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达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