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终身教育》
2022年第2期(总第75期)
部分摘要
文化视角下陈嘉庚办学实践的三重进路
林晓娇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陈嘉庚波澜壮阔的办学实践以保存文化为初始动因,以思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国民具备何种素质与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能够服务、改造社会的建设人才为教育目标,沿着从旧学到新学的文化选择、从国内到国外的文化传播和从改造到重塑的文化变革三重进路组织开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办学成就。它既是促成中国教育文化变革的实践力量之一,也是揭示中国教育文化变迁过程的生动案例,为推动传统文化向近现代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疫情常态化社区老年教育效能优化研究
戴汉良
黎明职业大学
[摘要] 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涉老教育机构“一位难求”的问题。疫情常态化凸显了社区老年教育在教育定位、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供求等方面的问题,社区老年教育效能受社区老年教育内容设置、组织能力、教学手段、社区投入和老年人自身条件限制等五个因素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社区老年教育效能总体满意度模型,分析后得出:现阶段,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强化线上教学,提升社区老年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做强社区联合,打造社区老年教育品牌项目;加强人员配置,提升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同时,畅通交流渠道,健全老年教育需求与成效反馈机制;精准设计课程,满足老年教育多样化需求。多项措施切实保障老年教育效能,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社会创业与老年教育:融合价值与实现路径
周堃,林霞,戴志民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开放大学
[摘要] 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改革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扩大供给总量、丰富课程与教学内容、优化供给结构与促进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和学术素养。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新型创业模式,在价值目标、行动理念、组织模式、实践路径等契合了老年教育的现实需要,能够有效促进老年教育的供给主体、组织管理、供给内容等方面的建设。社会创业通过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实现的基本逻辑实现与老年教育的融合,为破解老年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新的思想资源、社会资源和行动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游学教育的路径探索
张丹
太原开放大学
[摘要] 老年游学教育开辟了老年教育的新路径,但是老年游学教育的短板也十分明显。老年游学教育模式单一,目前主要由老年大学承办,游学成效较低,覆盖范围较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养老服务中的中坚力量,用其专业理论、价值观、方法、服务等介入老年游学教育,可从游学准备、游学资源链接、游学评价等多方面提供专业帮扶,以项目管理方式运营老年游学教育项目,探索五位一体的老年游学教育新模式,力求更好地满足老年教育需求,助力游学教育发展,提高老年生活品质。
开放大学教师专业能力要素、结构模型与实现路径
李雨朦
国家开放大学
[摘要] 综合现有研究及普通高等院校和国内外开放大学教师专业能力相关文件可以发现,开放大学教师应具备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社会服务4项核心专业能力要素。结合开放大学未来发展方向,开放大学教师专业能力要素可以整合构建为三棱锥半球结构模型。为促进开放大学专业能力要素提升,应强化开放大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科研能力,增强开放大学教师资源建设能力,加强开放大学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开放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多维度视角下学分银行建设理论基础探析
高兴启,张义兵,许馨予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 学分银行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零散的,一般包括终身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三个世界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但在实践中,需要澄清它们的逻辑关系。经分析认为,终身学习理论是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目标,教育公平理论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原则,市场经济理论是学分银行建设的运行动力,多元智能理论是学分银行建设的转换依据,人本主义理论是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取向。
疫情时代线上华文教育的特点、挑战与对策
谭子恒,邓晓雅
华侨大学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之时,全球的教育陷入停滞,海外华文教育也不例外。“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为华文教育的继续运转提供了可能,并成为疫情期间大多数海外华文教育机构的选择。中国侨联等机构的网课资源、华侨大学等高校的师资培训与华文教育机构的教学实践为疫情下线上华文教育的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线上华文教育的“课程四要素”按照“实践性课程理论”的构想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线上华文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部分国家和地区网络基础薄弱、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经验、学生线上学习经验与自主性的匮乏以及课程缺乏有效互动与反馈等,这些挑战制约了线上华文教育的发展。为此,建议加强国内网络技术输出、合力开展教学培训、全程跟进学习状态、增强线上课堂互动性,以实现线上华文教育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