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双元制”国际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4月12-14日,2023年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院校研讨班暨年会在浙江杭州胜利召开,会议由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秘书处主办,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协办。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勇、副校长朱兆平,德马吉森精机学院业务总监Sebastian Plau、德马吉森精机学院中国教育总监孙立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教育部、合作企业、156所项目试点院校学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国际交流处的领导和专家等600多人参加会议。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方军在开幕式致辞中对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最关键部分之一,使命重大、责任光荣。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通过重构教学大纲,重塑教学过程,重建双师型队伍,重整基地等一系列措施,让企业全面高质量地参与职业教育,打造校企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金字塔塔尖的高素质人才。方军希望各项目院校根据办学实际,把控建设进度,明确标准和任务,坚持成果导向为主,将校企合作质量放在首位。同时,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开发和技术应用,加紧推进项目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形成特色教学数字资源包,注重积累经验,将项目经验有效辐射,反哺学校其他专业建设,真正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个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试点省,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赋予人民群众更多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今后需要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概念,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延伸职业教育范围,增强职业教育内涵,不断了解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理念、内涵、方法和精神,切实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期待通过这次研讨班暨年会,能够为浙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希望各项目院校认虚心请教,努力用开放的视野来提升浙江职业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
雷星晖在大会欢迎致辞中表示,此次SGAVE项目年会是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一次盛会,更是推动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持续深入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SGAVE项目总负责人、同济大学外事办主任陈翌代表项目秘书处就SGAVE项目的工作进展作年度报告。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朱兆平在晚宴致辞中感谢教育部领导、项目秘书处的信任和支持!并指出,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借鉴德国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考核和评估认证体系构建等多种方式,推动“三教”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水平,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良好契机。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领导与管理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陈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德马吉森精机学院业务总监Sebastian Plau、德马吉森精机学院中国教育总监孙立等专家分别围绕中德职业教育改革与动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学业评价、数字化制造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推进计划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
由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云栖小镇、图灵小镇、机器人小镇等企业(场所)。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ino-German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简称SGAVE)源于教育部与德国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五大汽车厂商自2010年至2020年共同实施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汽车机电项目”。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启动第三批项目遴选工作,经院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共有464所院校进入教育部评审环节。经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最终遴选并确定291所学校的332个专业点进入试点建设工作。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申报的数控技术专业成功入选,该专业全国仅5家,浙江仅该校一家入选。
2022年7月15日,教育部组织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合作项目启动会,启动了第一批共154所院校,组建试点班级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该校经过学生自主报名、面试考核等环节,从全校2022级新生中选拔26人组成试点班级,于2022年9月27日举行开班仪式并正式上课。
本次会议是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主动对接高端平台,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中崭露头角,为建设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将以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贡献力量,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