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入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迎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机遇期。如何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由数量普及阶段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是摆在职业技术教育战线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
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这为我们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建设、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全球人才竞争制高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越性,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新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最关键的是要着眼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类型特色、多元办学、融合发展、开放水平”四个关键词,处理好“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大关系,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更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稳步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提升国民技术技能素养。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新的支撑,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开辟新的途径,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新的条件。
开放水平是评价适应性的重要表征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水平开放,就要树立起大职业技术教育观,创造性地处理好“普职关系定类型、产教关系定供求、校企关系定模式、师徒关系定方法、中外关系定特色”,开放办学、开门治学。
一是扩大教育体系的开放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就要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融通发展,深化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广大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满足全民终身的学习需求,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学分银行落地,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二是扩大教育教学的开放水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现代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的学校和企业分而治之的双轨运行,发展为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开放模式。首先,要开放学习场域,打破职业院校学生有限的课堂学习情境局限性,灵活学习时间和地点,鼓励在真实的企业生产车间、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多元化与自主性的学习。其次,要开放师资结构,拓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来源渠道,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推动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改革,设置产业导师特聘岗位,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人才从教渠道,支撑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再次,要开放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扩大国际交流的开放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就要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全新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交流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局面。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情,让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落子,还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其次,要建构新的合作模式,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载体,积极搭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平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涉外行业组织建设,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共同破解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难题。再次,要发挥新的国际影响,以“鲁班工坊”为依托,发挥其在技术交流、人才流动、信息沟通等领域的作用,提供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面梳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