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乡村振兴> 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 正文

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山东省某地区的农民反映,国产的5斤水果抵不上1斤洋水果的价格,还卖不出去,况且洋水果正在降价……黑土地的农民反映,几十亩土地的收入供不起一个在城里读高中的学生,这中学为啥都办在城里……农民说上了学是放牛娃,不上学也是放牛娃,还不如不念……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这学咱还念个啥……加入WTO,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无疑是最大的。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即将终结的今天,为什么农村的孩子考入高中、大学那么难?为什么高中都办在城里,回乡或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为什么无一技之长?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是表象还是本质,农村的孩子是否都回到农村务农才可以称道?对这些问题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但可以作一些客观、系统的分析,可以为研究解决这些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的症结

1.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不光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学科的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无望,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潮流中,农村孩子升学无望,农业收入锐减,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1986—1990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万以上,88/89学年度接近800万,89/90学年度565.4万(国家课题组)。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年级最高,4年级其次,6年级和3年级较少;初中2年级最高,3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年1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2%,某初中达9.39%。6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1%,初中3年后将达到28.17%。当地教师反映,初中平均及格率只有66%,有的不足50%。初中2年级某班63名,期末考试剩39名,辍学率38%。其中,因升学无望辍学40%,教师严厉惩罚30%,学习压力大跟不上20%,农忙时家庭缺劳力10%。学习困难、压力大造成辍学一般在30%以上,加上升学无望的因素达到70%以上。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问题,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本质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1)没有建立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2)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形结构体系。(3)起伏不定。1958年大办农业职业中学,后又大量压缩,1963年又恢复发展,“文革”期间一刀切掉;80年代前期、中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道令把普通高中都改为职业中学,招生困难,造成“有校无人”。(4)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

近期社会调查和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没有出口,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升学在农村并没有过错,只是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而多数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农村学生考上高中和大学,少数学生不那么看重升学,而踏踏实实学习和掌握1—2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或是回乡并有所成就,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和成就,发展机遇均等,这应该是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农村经济结构是农村教育结构改革的根本制约因素,直接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等。我国农村经济正从单一产业向多种产业、单一经济向多重经济迅速发展,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农业演变,从农业经济向城乡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户口制度的变革,将使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将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二、农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视角、新思路

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的现阶段特点、发展水准和地区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特点;农村教育的特点又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改革发展方向:(1)农村教育具有开发智力资源,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物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双开发的不可分离性的特点。(2)农村教育的目标具有为高一级学生输送合格新生,又有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人才的兼顾性规律。

我国农村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与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区别于城市教育、符合农村社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理论要有突破,农村教育政策要有创新。根据农村社会转型的现实,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验和试行。

1.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1)明确农村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在农村集约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变迁(转型)中找到结合点,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是根本出发点。此外,还要把握以下几点: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和社区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

(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国务院发展中心一项调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78%由乡镇负担,9%由县财政负担。2001年6月,全国基础工作会议后,确立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方针,明确规定教师工资由县财政承担。农村费改税试点地区对因改革减少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不能因地方政府经费困难而推卸办学责任,强制、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农村孩子因经济困难、交通不便而纷纷辍学。至于农村费改税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应通过提升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统筹重心,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来解决。这里关键是中央、省(区、市)、县乡村各负担多大比重的经费。

2.超前发展农村高中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低文化层次阶段,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农村占国土面积80%以上,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高中不能太集中、数量也不能太少,更不应该都在城市办学。在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和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孩子会自动放弃到城市上学。据2000年普查结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者达到54.17%。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任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是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正确选择。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也难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国家的重点教育工程,如果在近期内能达到2—3个乡镇1所高中,逐步达到1个乡镇1所,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村中小学辍学,无望升学,并在自然就业状态下任其发展,辍学就有其滋生土壤。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像西方国家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现象,乡镇将成为更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3.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虽然城市、城镇直接受益,其重要意义和社会正面效应有目共睹。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没有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和特殊政策,如加分、就近、考虑农村考生、填报志愿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考生。在不同条件下,只讲瞬时结果的统一性和竞争性是极为不公平的。

高职在农村扩招是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400万农村青年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之业。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几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决策。

4.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

(1)农村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青年进城也好、回到农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进步。

我国有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相同的汉文化也因区域不同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56个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又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窝蜂”,需要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2)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正确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正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平行发展,农村教育积极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必然要求的正确选择。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所急需,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功能、效绩和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将深入人心,长足发展。

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需要改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编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文字教材还要配以声像教材。农民教育中采用农民切身经验介绍的方法更有实效,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农村中小学。

(3)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审慎乐观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53—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要达到70%,需70年。如果户口、土地、行政管理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对统计工作中的误差忽略不计,就可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则需要20—25年即可完成,如果再考虑相对停滞期,即2030—2035年达到70%的城市化率,这是比较理想的预测,但有些急于求成。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和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5.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

对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对其固定概念的争论变得苍白无力,更值得深思的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仍有惯性,行业、部门利益仍在束缚和支配着人们的创意和思维。然而有一点不可辩驳,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在农村城市化大潮中,我们更多的农民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须都去当农民,但是应鼓励和扶持有志者在农村创业。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入世后开放、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课题。

(1)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格局和壁垒,建立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农村教育体系。拆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部门壁垒,建立和完善农业教育与农村教育相结合的层次、结构、布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县乡村普通、成人、职业学校为基础,开放、有序和充满活力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①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高校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由教育、农业部门经专家论证,在每个省、市、自治区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正规大学)建立1—2所农村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单独建立或挂靠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院),迅速扭转因管理体制的变化,农村、农民教育被削弱的局面。②协同当地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级农村教育示范基地。③省、地农业院校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农村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农民职业继续教育从过去强迫命令集中培训到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是世界潮流。农业产业化也好,接受农民职业教育也好,主体是农民。因此,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积极性,政府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做法取代农民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推进“三教统筹”的制度化建设。各级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业职业学院、农业职业学校的评估,彻底扭转有些学校长期忽视农村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局面,凡没有职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场地、设施的学校重新评估学校等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学校),并要求限期整改。逐步建立农业职业院校“三教统筹”的办学体制,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调整优化县乡村职业(成人)教育结构。通过调整优化,每个县建立1—3所高职、社区学院,统筹协调、统一动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对各种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弄虚作假的各种成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评估优化结构、层次和布局,以防止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分散、重复培训和资源、经费浪费现象,提高农村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6.农村社会文化教育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区文化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到居民的欢迎。

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和辐射性。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xiangcunzhenxing/34099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