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2〕第25期
中国药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教育、扶贫工作、“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按照教育部有关安排,在定点帮扶陕西省镇坪县工作中,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人才链、生态链、治理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聚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实施定点帮扶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校领导带队先后32次赴镇坪县走访调研,持续推动定点帮扶项目落地落实。建立“党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专题推进会议—日常调度会议”决策体系,着力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师生参与的“大帮扶”工作格局。将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双一流”建设有机融合,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化科研、人事等制度改革,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在教职员工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职级晋升、绩效奖励以及学生实践评价等方面向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倾斜,引导全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定点帮扶工作。立足校地优势互补,与安康市签订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与镇坪县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沟通交流,每年召开多次校地恳谈会、座谈会,共同谋划加快乡村振兴思路与举措。探索“院镇共建、支部结对、党员结亲”党建引领模式,全校7个二级学院党委、30个教工党支部与镇坪7个镇党委、30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基础设施改善、人才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结对村镇聚资源、办实事,推动实现“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技能”。
注重科技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发挥药学学科优势,紧密围绕镇坪县“巴山药乡”资源禀赋,累计投入专项科研资金1100余万元,搭建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配方颗粒项目工程技术中心、乡村振兴产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组织近百位专家围绕镇坪中药材质量鉴定、种质改良、药化药理、健康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40余项,帮助镇坪县建成14个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种植面积14.5万亩,研发金丝皇菊茶饮、黄连护眼罩等产品20余种,“镇坪黄连”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校地、校企、校际交流合作,联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组团帮扶优势,为镇坪农产品、食品加工等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应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型人才培训。依托中药产业招商推介会、陕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园项目、苏陕协作等平台机制,吸引中药产业资源向镇坪聚集;帮助引进多家中医药企业入驻镇坪飞地园区,推动飞渡峡中药康养小镇、南江湖康养旅游示范区等中药康养项目落地建设。目前,镇坪县中药产业全链条布局1800余家市场主体,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34%以上。
深化教育帮扶,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根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继续教育服务站,开设“工商管理”等继续教育专业,针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分类设计药学继续教育培养方案,制定菜单式课程,以优质教师资源、学科资源、课程资源、实训资源推动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乡土人才培育,举办乡村振兴“双百双千”人才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医药行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围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保健产品制作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产业技术培训以及各类专题讲座,累计培训基层干部、专技人员、新型农民6000余人次。制作涵盖“科学种地”“乡村教育”“健康生活”等板块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面向当地医药工作者和农户等免费开放并加强远程技术指导,吸引1500余人次参与学习。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学校、进班级,组织开展中药研学、科普讲座、实验操作、文化交流、实地参观等系列活动,着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坚持“三治”结合,服务乡村治理提质增效。秉持“围绕园区建社区、建好社区促安居”理念,因地制宜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的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镇坪县曾家镇和顺家园社区为试点和样板,帮助建设组织服务中心、安居服务中心、乐业服务中心等,着力打造“楼长+单元长+居民”网格化治理模式,推动实现党组织联建、书记联训、资源联通、作用联动,进一步织密乡村协同治理网络。通过新型社区工厂、中药产业园等加强岗位供给,带动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推广高观赏价值花卉类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深度结合,打造镇坪上竹镇百合花节、曾家镇菊花采摘节、曙坪镇夫妻树芍药花节、牛头店镇油葵节等系列品牌,开展“秀美药乡”老人长寿礼、村民健身走、少儿成长礼等特色文化活动,营造浓郁药乡情韵。积极协助当地中药材标本馆建设,编撰《镇坪养生药膳辑》《镇坪药文化手册》《巴山常见药用植物》等书籍,推动实现药材搭台、文化唱戏、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