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及19日-24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闽语传情,大‘厦’挺膺”闽南方言规范实践队赴厦漳泉多地进行实践调研。基于闽台融合的时代东风,实践队试以厦门方言为地基,探索厦漳泉各地闽南语发音异同,重构闽南方言规范化,为更好地促进闽台融合贡献青年力量。
闽语声声润延奎
7月6日,实践队一行来到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参加其承办的厦门市“闽南文化”夏令营。上午,队员们在肖亚女老师的带领下与营员们一起学习了经典闽南童谣,如《炒米香》等。下午,实践队聆听了国家一级演员苏燕蓉老师的歌仔戏讲座,并同苏燕蓉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本次学习交流,实践队成员对于闽南语的传承交流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传承闽语有方法
7月19日上午,实践队一行首先来到了南安市大兴闽南俗语传习中心拜访了黄印级老师。黄印级老师绘声绘色地为队员们介绍了其倾尽二十余年心血自创的闽南语拼音法,并向我们讲解了其中的九种特殊发音。通过黄印级老师热情的讲授,实践队成员们对于闽南语渊源以及发音的多样性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
随后,实践队前往南安市第四中学参观了其开展的“闽南语教学特色班”,这让队员们对闽南语传承的更多途径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军营褒歌唱闽音
7月20日,顺着蜿蜒的山路,实践队一行来到了高山之上的军营村。习近平总书记曾“两上高山”,访贫问苦,指导脱贫。现村委副主任高建设,热情地带领队员们追随军营村“红色”建设的发展足迹。
随后,实践队成员和高泉国老村长以及同安区褒歌传承人高金彪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就褒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闽南语传承的现状及今后的探索方向展开调研,队员们都受益匪浅。
两岸同根感开台
7月21日上午,实践队跟随“两岸同根开台文化”展示馆的讲解员,参观颜思齐开台文化馆。队员纷纷表示,开台文化馆不仅是对颜思齐个人历史贡献的纪念,也是对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展示,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挖掘海峡两岸以“闽南话”为载体的文化连接。
下午,实践队一行走访了青礁村院前社。海沧区青礁村是国内首个闽台生态文化村,以颜氏宗族为主体,两岸颜氏同根同源,体现了闽台地区文化上的连续性和互动。
埔坪寻根探乡音
7月22日,实践队前往漳州市埔坪村,拜访了雾峰林氏大宗理事会长林锦茂。雾峰林氏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其家族成员在台湾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林会长告诉实践队员,时至今日都常有台湾同胞回村寻根,同言闽语,共话情缘。
通过林会长的介绍,队员们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了闽南话在促进闽台交流之中的重要作用,共同的语言,熟悉的音调,每一句亲切的乡音都拉近了闽台两岸同胞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深学践悟聆师诲
7月23日,实践队赴厦门采访厦门理工学院黄婉彬副教授。黄婉彬老师专注于闽南文化传播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她致力于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和弘扬闽南文化。
黄婉彬副教授向队员们讲解了厦漳泉台四地的闽南话渊源和差异,并谈起自己拍摄闽南语教学短视频的初衷与愿景。通过此次交流指导,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传扬闽语、规范方言的信念。
文学院“闽语传情,大‘厦’挺膺”闽南方言规范实践队通过多日辗转于厦漳泉各地深入的调查实践,对闽南语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在闽台交流融合中闽南语中流砥柱的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实践队将继续牢牢把握“闽南话”这一文化载体,以青年之力助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文化升温。(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钰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