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学。怎么乐?如何养?学什么?这些不只是挂在嘴边的问题,还得拿到桌面上解决。
8月12日,第三十六专题商量第三次实地调研活动走进济南市老年人大学。专家学者、委员和群众代表、市直部门齐聚,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共享智能生活“问诊把脉”。
槐荫区匡山办事处的杨素芳今天坐在了群众和志愿者代表席,今年70岁的她接触智能手机3年,在现代智能生活中曾遇到过不少困扰:“滴滴打车怎么弄?想点外卖怎么下单?我喜欢手机拍照,怎么发原图?什么叫原图?都不懂。”智能手机上的便捷功能,由于没有正确及时的学习途径,变成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困扰。群众代表徐玉莲也有一肚子委屈没处讲,今天“商量”调研组的到来,让她也敞开了心扉:“现在很多老年人和子女不住在一起,就算住在一起让他们教教咱,还得看孩子的脸色。”比看孩子们脸色更难受的,还有对手机支付等安全隐患的担忧。志愿者代表石志林还为这事报过警:“有一次我们合唱团去唱歌,结果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我绑了三个银行卡,钱都在上面,急得我到处跑。最后还是警卫室的工作人员提醒我赶紧报案,只有这样手机若被人拿去消费随时都能查到消费地点。”
一个个事例、一句句心声。与会的群众和志愿者代表道出的是广大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年轻人的地板却成了老年人的天花板。”跨越数字鸿沟,济南市政协委员李丽一针见血,让老年人在生活中能实现普遍学、用中学、随时学,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针对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智能手机问题,济南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张良华介绍,目前市卫健委和济南老年人大学均做了一些有效工作。招募志愿者,为老年人培训智能手机提供服务;每个社区和村居成立老年协会,开展各项普及活动。开展“智慧助老”专项公益活动,依托济南市家庭电视老年大学,组织系列智能手机应用培训课程。通过手机微课堂和社区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在济南教育电视台、手机移动端、线下授课点,全面推进智能手机应用普及,有效弥合老年人与数字社会的隔膜。
“目前,老年人大学虽校舍资源紧张,但2017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智能手机应用班。随着近年来8所老年大学分校和多个社区教学点的成立,智能手机应用班也从起初的8个班200个学员,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个班近600个学员。”济南老年人大学综合系计算机专业教师李正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业20年的他,深知老年人在面对现代信息技术时的困境。李正表示,老年人如果有学习需求还可以进入济南老年人大学官网网上课堂学习
民心所往,履职所向。就如何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智能生活问题,与会委员纷纷给出思考。济南市政协委员于虹建议,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对更广泛老年人群体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相对年轻的老年群体作用,帮助年纪更大的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同时,她建议,手机制造企业应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研发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机。“依靠老年大学、依靠社区、依靠志愿者,都解决不了最大基数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济南市政协委员孙涛认为,帮助老年人尽快融入智能生活,子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另外,有关部门应过滤掉有关虚假诈骗信息,推出智能手机老年人模式,齐抓共管、环环相扣,让每一个老年人在智能生活中不缺席、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