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最新资讯> 有多少人因为心理问题不能正常上学? > 正文

有多少人因为心理问题不能正常上学?

北大心理学老师刘兴华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北大六院的调研让人吃惊:学习工作压力大,我们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就中国的精神障碍状况做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分别是7.6%和6.8%。如果把这个数据放在整个中国,依调研数据推算,曾经患过焦虑抑郁障碍的人1亿左右。

不仅如此,实际上没有达到焦虑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但被焦虑和抑郁情绪所困扰的亚健康人群数量更多,焦虑抑郁对他们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让他们感到感受到痛苦,包括很多学生因情绪困扰而无法上学。

焦虑抑郁情绪在哪种情况下属于正常,哪种情况下属于不正常呢?

每一种情绪对我们而言都有其功能价值,都是我们内心不可缺少的属性。但是,如果焦虑抑郁情绪来得非常频繁,强度很高,让自己感到痛苦,使得自己难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成为情绪障碍了。比如,有些青少年不能正常上学,有些不能正常跟别人交往,如果达到诊断标准,我们将其称为心理障碍。

焦虑、抑郁困扰或障碍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原因复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并非是某一个简单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三方面的因素以及相互影响造成。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的性格就有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和父母长得像,就是遗传因素所致。有近一半的心理障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家长偏于抑郁或焦虑,那么孩子也有可能相对偏抑郁偏焦虑一些。 

此外,焦虑抑郁患者的大脑活动与普通人有一些差别,他们的杏仁核常常会更加活跃一些。如果采取一些办法降低杏仁核的活跃度,其情绪就会好一些。此外,常见的生物医学治疗干预的是神经递质。比如抗抑郁药物百忧解(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它干预的就是5-羟色胺神经递质,使该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细胞突触之间的浓度能够稍微高一点。这说明抑郁患者有可能是5-羟色胺在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比较低,从而造成人情绪的不稳定。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通常指的是患病个体周围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等环境。对我们影响最直接、最大的因素是家庭因素。

我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好,家人、亲友对我们支持多,也就是所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我们患有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就越低。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人如果碰到受委屈的事情,跟自己家人和朋友吐吐槽,心结通常就解开了,但是如果把事情捂着,不跟别人讲,常常会造成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面临的外界压力过大,就容易感到焦虑——在“高压”之下,就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做不好某些事情。压力长期存在,负面情绪无法宣泄,就容易出现抑郁的反应: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否定贬低自己,其实原本能做好很多事情,但是在抑郁情绪中,就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兴趣、睡眠质量下降、体重减轻、缺乏食欲等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讲,学习压力大、家长要求过高、同学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焦虑抑郁问题。

另外,社会大环境的安定与否,也对情绪有影响。有些国家处于战乱,而我们国家社会是安定团结的,我们的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比率就会低一些。此外,我们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道家、儒家、释家的文化,会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心态去做事,对我们情绪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

如果社会支持比较差,家庭环境偏于病态,在学校里面受到欺凌,一个人就容易患焦虑抑郁的障碍。现在有些书籍或访谈,把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原生家庭是比较偏颇的。家庭因素仅仅是社会因素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心理因素:

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和感受。

认知方面,主要是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是否良好。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虽然缺点不少,但总体来讲还可以,比如说有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总体过得去,心态就会比较平和,比较正常。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显然心情好不起来,这是抑郁症患者有代表性的想法,总是否定贬低自己,感觉没前途,没希望,消极悲观。

焦虑的人经常认为这世界是危险的,不够安全,总是担心,比如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的孩子上学路上会不会遇到车祸?和别人踢足球时会不会把腿踢折?出家门时,门是不是没锁好?小偷会不会进来?煤气有没有关好?会不会发生爆炸?说话时,别人会不会注意到自己的紧张,会不会认为自己讲得很差……他的认识是灾难化的,是偏离正常的,与实际不符,夸大那些灾难性事件出现可能性,比如一些惊恐障碍患者,对自己极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是心脏病发作,会马上死掉。当他们这样想时,能不害怕吗?他害怕的是自己身上那种出现可怕后果的感受,是一个错误的看法。

所以,每天都有不是心脏病的人,但是认为自己心脏病发作,打电话打急救电话,可是等急救车过去以后,这个人的惊恐已经反应过去了,就不那么紧张了。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心脏其实没问题,只是他的心理偏离正常。

人的行为往往是维持他的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存在过度的回避行为和情绪驱动行为,比如:反复清洗,反复检查,也会有回避社交的现象,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回避当众发言或者不去工作,成天就待在家里。因为害怕自己所谓的心脏病再次发作,或者因为经历过创伤的回忆不断的闪现在眼前,让自己感觉创伤再次发生,从而回避这些记忆,回避跟人谈论这些事情,因为感到一些事情让他们觉得难,不舒服,所以就先不去做,先做做别的。

这些行为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一些好处。让我发言我不去,我的恐惧、焦虑就没那么高。我不想做的事情拖着,短期内情绪会好一点,但是从长期来讲,自己就变得对这些情绪感受越来越不耐受,抗挫力降低,长期来看这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呢?

有些痛苦的感受和情绪,其实是正常的反应,我们会渐渐习惯化——情绪自己会来也会走,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感受,可以一直待在我们身上,它其实都是波动的,情绪本身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心理的一部分。但当我们越害怕痛苦的感受,越想管控住它,就越是管控不住,越来越失控,结果产生越来越多焦虑——焦虑就是管控不了,而出现了失控。

此外,对于不舒服的情绪感受,不理想的状态,某些想法不耐受,也是情绪困扰乃至障碍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其实不难理解,如果能够耐受焦虑、抑郁的不舒服感受,就不会去采用过度的回避行为或者情绪驱动行为来缓解和消除这些感受、状态或者想法。所以,提升对这些感受的耐受度,往往是有效心理咨询或治疗的重要策略。

面对焦虑抑郁情绪,从心理角度,我们该如何做?

策略之一,在认知方面,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减少灾难化和夸大负性事件可能性的认知,这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个目标。让他们发现自己是有一些价值的,未来没有自己想象那么糟糕,自己身上这种心跳加快,其实就是正常现象,有时候虽然我们不知道其原因,这没关系,因为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比如说有人怀疑公共门把手、扶手有病菌,不干净,但是我们身体有免疫力,不会一摸就死掉。通过心理的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对此产生相对客观的评价。

其次,另外,要提高对不舒服感受、状态和想法的耐受度。心理干预的切入点,就是要让人们意识到这些情绪,它其实是有价值的,其实没有必要去调整——它自己会来也会走。暴露疗法就可以提高个体对不舒服感受的耐受度,此外,正念疗法也可以提高耐受度,让人们更多地投入到当下,允许接纳自己当下的不理想状态和负面的感受,不要想着去排除它,打压它。另外,比如对于一些害怕自己心脏病发作的惊恐障碍患者,我们就让他专门做一些心跳加快的运动,比如原地跑步或者快速换气,唤起那些平常害怕的感受,他就发现其实这个感只是一种感受,并不可怕。于是就可以主动面对,而不用刻意回避和管控这些感受。

最后,我们需要逐渐减少过度回避行为和情绪驱动行为,以频繁洗手来说,我们要让他们去体会到其实不频繁洗手,虽然短期内自己的痛苦会会上升,但是再难受,痛苦感受也会自然缓解,并不需要反复清洗。所以,当前针对强迫症的有效方法,比如一个人对摸门把手感到害怕,邀请患者摸半小时甚至更长,直到强迫症患者体会到焦虑的自然降低。患者自然感到它并不会伤害自己,不会有灾难性的事情发生。

当然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干预,比如说对家庭、学校进行干预。心理学有一个学科叫做学校心理学,就是把学校做为一个系统,采取一些措施更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news/35215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