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召开的我市2023年度教育工作会,对全年教育工作制定“任务书”,绘出“路线图”。
“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今年,我市将完善“1+N+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思政课教师动态退出机制,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打造一批学生爱听爱看的名师金课。
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今年,我市将持续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年累计走访企业不少于3000家,开展市级“津英就业”专场招聘活动不少于20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兜底帮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进驻众创空间大学生“双创”团队不少于300个,全市高校众创空间累计在孵企业年度营业额保持在1亿元以上。
加强体美劳教育
今年,我市将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完成全市中小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加强学校体育监督检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鼓励学校开展文化传承社会实践与研学活动。加强美育核心素养教育,推动音乐、美术与语文、历史等课程有机融合。举办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对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视力筛查。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今年,我市将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巩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开展公办园等级评定和普惠性民办园等级认定工作,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开展优质园与薄弱园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三级监控作用,规范办园行为。
新增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
今年,我市将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新增2.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实施农村学校提升改造行动,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东部和北部、远郊五区辐射。建立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考核机制。
新增8500个普通高中学位
今年,我市将新增8500个普通高中学位。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扎实开展30所“品牌高中”项目学校培育。实施普通高中“强校工程”,加强35所“强校工程”项目学校建设。成立市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推出一批学生发展指导实验校。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立高等院校与普通高中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
开展“双减”专项行动
今年,我市将对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加大查处力度,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开展专项行动。完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体系。用好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加强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全面推行制式合同。深入实施课后服务“重实效、提质量”专项行动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及作业设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今年,我市将制定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推动部市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支持优质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优质中职学校。深化中高职系统化人才培养,探索长周期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1+3+4”产业体系,试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个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信创、数字经济等四个产教联合体。
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5所高校14个学科“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分赛道扶植52个学科冲击国内一流学科。试点建设1—2个服务国家战略、天津需求的交叉学科创新中心。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教学与实践项目建设。高水平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进高校海河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
产学研深度融合
今年,我市将实施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围绕产业需求,组织高校“揭榜挂帅”。深入实施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再遴选30个左右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创新“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模式。举办“五大道校企协同伙伴高端论坛”,组织50场校企对接会。推进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今年,我市将推动学校党政领导干部讲好“师德必修课”,将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严格落实教师师德承诺书和师德档案制度,开展师德警示教育,严惩师德失范行为。规范教师科技伦理,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完善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