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以实际行动推进二十大报告精神,总结宣传各类高校、组织、机构开展高等继续教育,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和全民终身学习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果,加快推动高等继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由中国教育在线发起的“2023年度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办学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得到了各高校及相关单位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综合专家组评审意见,最终35篇稿件入围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即日起,中国教育在线对入选案例进行展播,以飨读者,并助力案例成果的推广应用。
多方联动、因需定教、五融并举
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单位:浙江开放大学
作者:应悦 王建枫 高菁
浙江开放大学一直以培养基层所需人才为己任,为适应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和体系办学优势,通过创新协同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等工作举措,为浙江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的双提升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基本概况
2004年,教育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浙江开放大学(原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一村一”试点工作。2007年,学校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浙江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十多年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省各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探索,逐渐构建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农民大学生为中心、以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目前,全省开展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点有57个,开设专业13个,包括休闲农业、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等11个专科专业,园艺、农村区域发展等2个本科专业。截止到2022年底,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近11.3万人,毕业7万余人。
二、工作举措
(一)多方联动,构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1. 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加强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参与当地“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工程,建立“学校免一点、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学费分摊机制,形成“统一部署、多方共建、上下联动”的协同办学格局,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省财政对种养类纯农专业部分学生全额资助政策的带动下,有36个地方政府单独或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鼓励支持政策,使农民大学生培养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依托开放大学培养农民大学生的有效机制。尤其是近年来为培育乡村振兴骨干力量,多地党委政府与开放大学密切协作,联合实施基层组织干部的学历提升项目,如台州市村干部学历提升项目、丽水市“领雁学历提升计划”等。
2.两教协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学校以开放的理念和战略的眼光,立足我国、我省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持续提升开放大学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水平。学校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乡镇社区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将办学系统向基层、向乡镇和大型企业延伸,逐步建立起农村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协同的农村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为农民大学生就近学习和交流提供便利,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因需定教,创新高素质农民人才培养模式
1.以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浙江开放大学坚持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指导思想,引入终身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紧密结合农村当地产业特色和实际需求,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实用技术、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学历+技能+创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完善教学计划,探索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通识课+‘三农’特色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达到60%以上。优化课程体系,在通识课模块中设置了个人理财、实用法律基础、家庭教育、食品安全与营养等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选修课。改革考核内容与形式,突出考核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考核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开卷、闭卷、课程大作业、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部分课程采用基于网络的机考。形成性考核侧重于网上学习、平时作业、实践环节、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等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完成度。
2.思政引领,创新铸魂育人模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充分利用农民大学生中村干部多、种养大户多、创业人才多的优势,组织农民大学生“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开展党中央精神宣讲活动,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用接地气的语言、新颖的传播方式讲述发生在农村、农民身边的故事,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倾诉内心的愿景,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同时,通过宣讲活动也加深了农民大学生对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理解,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做实,做到入脑入心。截止目前,全省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新思想宣讲已达200余场。宣讲活动形式接地气、内容重实效、效果促民生,受到了基层民众欢迎,获得了地方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还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如农民日报以《浙江:农民当上宣讲员》为题,对农民大学生宣讲活动进行了报道,引发社会多方关注。
3.完善制度,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出台教学过程管理规范、课程实践教学、毕业作业教学等文件,强化各项教学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在促学、导学、助学、督学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为学生提供有支持的学习服务。学校制定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聘请了9位办学体系内的专家组建教学督导工作组,打造具有浙开大特色的督教、督学、督管、督改“四督一体”模式。
4.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传统学习环境相比,智慧学习环境具有智能性、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可以为教育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服务弱势群体、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首先搭建了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连接省、市、县、乡镇的多终端在线学习平台,学员可以通过国开学习网、“浙江学习网”和“微电大”等平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网上教学活动的监测统计数据,及时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导学活动。其次,对于不具备网上学习条件的学员,学校提供纸质的“学习包”。“学习包”内配置了文字教材、学习指南、视频光盘(移动U盘)、形成性考核手册等。
(三)五维融合,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融合开发
围绕“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专创协同”的课程建设思路,建立学习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机制,为农民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上线涉农类教学资源2000多个;建设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湖羊高效养殖技术》《江浙创意农业》《鲜切花生产技术》等10余门专业拓展课;联合地方农林部门开发实用技术类课程,制作《竹子栽培与利用》《田鱼养殖技术》《茶园生态立体开发新模式》等44部特色课程视频资源以及上百讲农村实用微课程。
2.线上与线下融合学习
基于浙江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好、农民数字素养较高的实际情况,学校构建连接省、市、县,向下延伸到乡镇的网上在线学习平台,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与“在浙学”等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教学,并运用云教室、钉钉直播、腾讯会议等形式,拓展在线教学手段和覆盖面。线下教学坚持够用、实用、管用原则,采取集中面授、小组辅导、现场实践教学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体验感。线上与线下融合,逐步形成适合农民大学生特点的学习模式,促进智慧学习。例如,台州开放大学利用云教室举办村干部学历提升班网络开学典礼,“千人同班,九地同步,八校同期”,一千名新生体验“云”开学。开化学院、三门学院等教学点按区域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辅导教师下沉辅导、结对帮学,让学习变得规范而温暖,进一步营造“家门口上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吸引力。
3.专职教师与本土专家融合教学
建立专业师资库,组建“省市县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促进全系统优质师资共享,组织开展优师名师现场教学和网络直播教学。专任教师主持整个课程管理工作,负责拟定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学习资源建设和教学活动组织。基础理论课由专任教师担任主讲,专业课、实践实训课聘请当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担任主讲教师;有些教学点聘请具有某一专长的农民大学生为兼职教师,负责现场示范教学。浙江开放大学系统共有专任教师3895人,其中专职教师2539人,兼职教师1356人。学校建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学习型乡村建设创新研究团队》2个“涉农”类科研创新团队,农民大学生实践实训、区域特色课、园艺专业等3个校级教学创新团队。
4.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融合贯通
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社会考察等教学活动,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并将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融合。鼓励教师与基地结对,聘请当地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养大户、农民大学生在田间地头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要点,交流创业体会,提高农民大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业热情。
5.虚拟仿真与实体实训融合应用
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农民大学生实践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加大实体实训场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力度,积极搭建沉浸式学习场景,立项建设44个省级农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并给予价值300多万的仪器设备,各教学点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了150多个实践基地。基地主体为学员的种养殖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文旅公司等。学校基于远程实验平台开发了20多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配套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实现优质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持续应用,初步构建以虚助实、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取得成效
(一)提升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在多部门、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农民学习的内生动力外化为参加学历提升的积极行为。“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充分体现了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受欢迎程度,报读热情也空前高涨。项目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近11.3万人,近3年报读人数稳步增加,2020年度9646人,2021年度10373人,2022年度11437人,共达31456人。农民大学生以农村成年农民为主,81%的学员年龄在25-45岁之间。可见,我校农民大学生培养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升和人力资本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培育乡村振兴领雁人才。农民大学生都在当地进行培养,不离乡不离土,82.2%的学生为农业户口,67.6%以上的学员在涉农一线,选择专业基本与所从事职业匹配。学员大多是当地村镇基层组织骨干,或是从事农林业生产,或开办农家乐、农业相关企业等。农民大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市劳模、全国乡村振兴优秀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担当作为好支书和“创业创新”先锋等典型案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创业共富领路人、现代农业技术传播者、乡村治理践行者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浙江开放大学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成效的逐渐显现,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有36个地方政府单独或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鼓励支持政策。近几年,多地组织部、农办等部门出台了利好镇村干部学历提升项目的政策,依托开放大学体系培育乡村振兴“领雁”人才。学校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多次获得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在浙江日报、农民日报、潮新闻、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中国教育在线等主流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
(四)形成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学校在做好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得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有关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校级课题立项22项,国家开放大学课题立项7项,厅级课题立项20项,省级课题立项2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编写出版4部特色教材和专著;在《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共12项成果获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其中《数字化环境下农民大学生协同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青田稻鱼共生高效养殖技术》获第三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一等奖。
专家点评
浙江开放大学为适应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对高素质农民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和体系办学优势,通过创新协同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等工作举措,为浙江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的双提升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该校始终坚持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探索,逐渐构建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农民大学生为中心、以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近11.3万人,近3年报读人数稳步增加,共达31456人。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建立的多方联动,因需定教,五维融合工作举措,从制度、机制等方面提供了保障,得到社会认可,实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