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建议”的答复。答复中称,继续支持指导有关地方做好职业农民评职称工作,增强农民职称评审吸引力,让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一、关于乡村工匠人才技能培训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包括乡村工匠在内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大砌筑工、木工等乡村工匠从业者培训力度,加快相关职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和专项能力考核,为提高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1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国乡振发〔2022〕16号),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2022年5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各级人民政府加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投入,可以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为开展面向乡村建设人才的培训提高政策法律支撑。同时,持续推动落实《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教职成厅函〔2021〕23号),要求高校举办的非学历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并支持相关高校面向乡村工匠人群开展各类非学历培训。
二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对知识技能需求,按照生产周期分段实施的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课堂教学、在线视频直播教学、现场实操实训、实地参观考察、模拟演练等培训方式,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全产业链培训,促进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步提升。2022年全国培育高素质农民75.4万人。引导各地统筹利用高校、职业院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民办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2年共有36所高校、167家职业院校、139家农业企业、196家农民合作社、1142家民办机构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同时,以返乡大学生、农民工等青年为主要对象,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全年培训青年农民4196人;以返乡退役军人为主体,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开展退役军人村支书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全年培训2461人。
三是重视课程教材建设。在培训中设置综合素养课程,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农业通识、三农政策、涉农法规、文化素养等,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培养一批乡村建设、乡村规划和乡村治理人才,2022年培育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6.18万人。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研究制定《全国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规划(2023-2026年)》,发布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目录和各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计划(2022年)50种,不断优化教材建设布局,切实提升教材建设质量,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二、关于依托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人才培养
一是巩固涉农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相关部委鼓励各地继续推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机制,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源头活水”。优化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定向到县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注入高水平后备力量。《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报》显示,2022年,全国高职(专科)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招生13.36万人,比上年度增长1.72万人,毕业9.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招生28.73万人,比上年度增长5.21万人,毕业20.27万人。
二是优化涉农职业教育专业设置。2021年3月,教育部修订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不同层次专业,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目前,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82个专业。其中,中职设有农业类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19个专业,高职专科设有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20个专业,高职本科设有现代种业技术、设施园艺、现代植保技术等7个专业,构建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深化涉农职业教育教材建设。2020—2021年,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围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主线,组织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职业教育类全国优秀教材评选,推选出314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全国优秀教材。其中,《植物保护》等3种涉农教材获一等奖,《土壤肥料》《食用菌生产技术》等9种涉农教材获二等奖。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中,共有218种涉农职业教育教材入围,为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及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是强化涉农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推进工作中,明确“实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启动“首批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将围绕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和优秀教师团队,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强化学生乡土情怀培育。指导职业院校开展“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文明风采”等育人活动,加强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把小我融入大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通过“未来工匠说”“我要做榜样”等活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远大理想,走实成长成才之路。2022年,超5000所职业院校系统举办有关活动,参与学生达3300余万人次。
三、关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涉农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积极推动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要求,鼓励、指导职业院校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持续推进实施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印发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导各地推动职业院校坚持育训并举,引导鼓励相关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需求和办学能力,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高职学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00余万人次,其中,面向农村劳动者开展农林牧副渔职业技能培训130余万人次,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网店管理、数字媒体应用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20余万人次,开展返乡就业创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40余万人次。
二是组织高校师生积极服务全面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2022年,在个人报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对口、适应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需要的原则,教育部推荐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8所地方高校的376名高校科技人员进入第一批特派团,组织高校农业科技人员集中支持乡村振兴。
三是支持引导职业院校师生服务全面乡村振兴。2023年,教育部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引领作用,加强县及县以下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261个县(市、区)率先依托县域职教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构建起覆盖县域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其培训网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教育部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征集与宣传活动,引导职业院校师生更好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展示职业教育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成果,截至2023年4月,各地推荐短视频866个,点击量1300余万次。如,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与偏远的畲族民族村共建校村党建共同体,对当地生姜种植、深加工及高山蔬菜种植与包装销售进行指导;河北省平泉市职教中心培训处主任朱满堂,组建由科研院所和乡土专家组成的35人科技为民服务队,自2016年至今,开设54个教学点(包含29个贫困村),涉及129个村,19个乡镇,远及冀辽蒙等省市;河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飞,利用多年熟练的剪纸技艺带动村民致富、弘扬文明乡风,在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建成洛阳剪纸文化艺术馆,定期组织师生对当地群众进行免费培训,当地已有500余人从中受益,每人每年增收4200多元,等等。
四、关于乡村建设人才职称评审
一是完善涉农职称评定体系和渠道。2019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14号),对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审问题作出专门部署,除增设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正高级兽医师外,继续保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正高级职称;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可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以及对农民开展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对长期扎根基层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人员可采取“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方式,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的要求,激励优秀农业人才向基层流动;畅通评价渠道,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
二是指导支持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职业农民评审职称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才评价工作的新探索、新尝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支持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目前山东、河北、甘肃、吉林等省市均开展了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的骨干人员,范围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等领域,打破学历、论文等条件限制,围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带动能力和群众认可度等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将能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作为职称评审的重点。对于特别优秀的乡土人才,一些地方还建立了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例如,甘肃省对于作出重大贡献的乡土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目前,甘肃已有7名乡土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获评高级职称。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2019年4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围绕制度体系、信息平台、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等方面先行先试,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相关信息平台迭代升级、服务规模稳步扩大、积极推进学分认定、“黄金学分”价值正在彰显,为进一步服务包括乡村工匠、职业农民在内的各类人群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
相关部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大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注重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面向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首批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
二是进一步加强面向乡村建设人才的技能培训。积极推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落地实施,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支持、指导涉农职业院校育训并举,加强涉农职业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并支持高校结合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在涉及乡村工匠的非学历教育领域,围绕非学历教育精准规范管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等方面,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
三是进一步优化乡村建设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按照中央组织部统一工作部署,继续推动做好相关高校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持续引导职业院校师生多形式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不断细化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标准,让更多的人才留在基层建功立业。继续支持指导有关地方做好职业农民评职称工作,增强农民职称评审吸引力,让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发挥学分银行沟通衔接各领域的纽带作用,积极促进将乡村工匠群体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纳入学分银行认定范畴,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学分银行服务范围,积极探索新技术赋能学分银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