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部署,中国教育在线开展了“2024年建设学习型社会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院校、机构的积极响应。经专家组细致评审,最终有14篇来稿入围本次活动优秀案例。即日起,中国教育在线对入选案例进行展播,以飨读者,并助力案例成果的推广应用。
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体系实践探索
——以杭州市临平区“运河学院”为例
工作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作者:洪念德、张文静、张艾佳
摘要:本研究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从社会治理角度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依托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与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坚持贯彻“军人成为社会尊崇职业,退役军人成为社会尊重人”。倡导构建“运河学院”培训体系,以创新型模式涵盖适应性培训、学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等,着眼于解决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痛点问题,构建体系化、系统化的创新制度,大胆进行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退役军人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专业性;适应性培训;社会治理
一、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作为退役军人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培训是厚植退役军人人力资本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广大退役军人切身的权益[1]。不断健全、完善和创新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系统开展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国防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有效破解安置难的重要抓手,是改善退役军人素质结构、提升退役军人综合能力的有力举措。提高退役军人技术技能保障,提升其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国家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举措[2]。
随着国家退役军人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退役军人参加教育培训的途径和类别更加多元,从原有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向适应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拓展,如何使教育培训更加科学系统、覆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联合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尝试通过成立退役军人“运河学院”把全方面培训统筹规划,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机制,将新时代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发展内涵
(一) 提升退役军人整体素质
通过系统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提升其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家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兵源供给、稳定现役军人军心、完善服务保障的核心举措[4]。培训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优秀适龄青年入伍吸引力,从而根本改变了军队素质结构,还在军人服役过程中消除了后顾之忧,凝聚了军心,提升了士气,增强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系统培训是解决退役军人安置难题、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保障了退役军人有序退出[5]。
(二)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系统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现了退役军人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决退役军人就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矛盾的关键途径。退役军人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社会所需,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6]。这一培训不仅妥善安置退役军人,提升社会就业率,同时也将他们由军事专业人员转变为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军民融合的重要主体。
(三) 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在这一大众化、普及化的背景下,庞大的退役军人队伍将产生巨大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建设教育强国迫切需要建立面向人人、覆盖人生各阶段的终身教育制度。因此,系统开展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内容[7]。
(四) 增强退役军人社会适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要求提升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地位,并强调退役军人需提升专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实现军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军人职业特殊,退役后面临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因此需要系统培训,包括技术技能和心理适应,以增强其职业吸引力和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举措
(一)搞好顶层设计,强化教育培训系统性
1.加强组织领导
临平区委区政府领导对退役军人群体高度重视,建立以区领导为“运河学院”院长、退役军人事务局分管副局长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为副院长、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成员的组织领导班子,总体把握学院建设方向。基于“运河学院”作为退役军人自己的专属学院的定位,依托退役军人自身建立层级管理组织,吸纳部分兵支书、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等退役老兵和学员代表担任班长、班委和组长,精细管理学院培训工作。
2.优化培训体系
退役军人退伍后,第一时间结合欢迎仪式组织适应性培训,开展思想引导、政策宣讲、法律普及、保密教育、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帮助退役士兵积极调整心态,完成军人到退役军人的适应转变。针对复学和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组织开展社工、互联网营销、无人机等11个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帮助退役士兵强化就业本领,实现高质量就业。对于已在岗的退役军人,特别是社工、公安辅警、服务站轮值站长和工作人员等退役军人比例较高的职业,持续开展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帮助200余名退役军人持续成长进步。
3.动员多方力量
“运河学院”的建设得到了临平区委区政府、人武部、辖区部队、企业等多方大力支持,利用多方资源增强师资力量、扩展教学场地、强化经费保障。“运河学院”在前期聘请106名专家构建师资库的基础上,建立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主体的教学实施班子,吸纳符合教学需求的高校教授及专家学者,确保教学培训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同时,在临平区各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军创企业等挂牌设立8个分院和流动课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和就业跟踪推荐,真正使“运河学院”下沉到镇街、触及每名退役军人,不断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
(二)紧贴实际特点,打造“运河学院”特色性
1.深化临平特色
将区域内运河文化、宋韵文化、双拥共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特色成果、辖区古运河、宋代遗迹等文化资源与“运河学院”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临平区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思政课堂”新形式,使他们通过“退役第一课”走近临平、了解临平、扎根临平。组织退役军人参观双拥陈列馆、双拥一条街等地,感受临平区浓厚的双拥氛围,强化他们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信念。在新宇村“总书记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双桥村甲鱼馆、飞翔水产基地等地打造流动课堂,向退役军人展现临平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成果,激励他们投入建设临平的热潮之中。
2.突出军人色彩
服务对象上,除退役士兵、转业士官、转业干部、兵支书等为主的退役军人群体外,将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工作人员等也纳入到“运河学院”培训中,通过培训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质效。课程设计上,突出“军”的元素,结合兵支书、公安辅警、社会工作者等退役军人群体比重较高的行业开设课程,紧贴退役军人工作要求,展现退役军人优势特点,提升退役军人工作能力。师资力量上,吸纳人武部领导、军队院校专家教授、军创企业家、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人员等师资,更加契合培训群体的个体需求和职业要求。活动组织上,通过重穿军装、重温“军事日”、走访军创企业等活动,提升退役军人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强化“运河学院”军人元素和品牌标识。
3.强化实践元素
“运河学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在集中授课中不断丰富参观见学、座谈交流等元素,在实践活动中拓宽视野、强化能力。组织退役军人参观双拥陈列馆、参加公祭日祭扫等活动,不断强化身份认同,凝聚思想共识。组织退役军人走进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开展主题活动,聆听专题讲座,使退役军人感受大学氛围,接触前沿思想观念。参观杭州城市规划馆、艺尚小镇,走进大运河科技、正元智慧等军创企业,在与军创企业家、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中感受家乡变化、感悟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前景。
(三)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
1.区分层次分组学
对退役军人进行画像细分,区分应届退役军人、转业士官、往届退役军人、兵支书、服务站轮值站长和工作人员等不同层次,针对性组织教育培训。针对应届退役军人,配合欢迎仪式重点开展适应性培训,讲解优待政策、加强心理疏导、合理规划职业、完成身份转换。针对转业士官,做好政策解读和选岗前教育谈话,端正思想态度、服从组织安排;针对就业创业退役军人,摸清就业创业意愿,根据自身优势特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创业本领、提升就业创业质量;针对兵支书、服务站轮值站长和工作人员等群体,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织走访交流、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工作质效。
2.因地制宜分片学
临平辖区广阔,退役军人分布较散,集中培训组织不易,对此临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利用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成果,在各镇街遴选具有区域特色的场所设立“运河学院”分院和流动教学点,组织挂牌授旗和氛围建设。结合各区域特色打造运河文化、宋韵文化、双拥文化、亚运文化等不同主题的培训场地,根据当期培训主题灵活选择培训地点,既盘活了辖区各类教育培训场所资源,也强化了不同镇街间相互交流借鉴。
3.线上线下灵活学
“运河学院”成立至今,相继举办“宋韵文化”专题授课、返乡欢迎仪式暨“退役第一课”、“溯源新思想、攻坚人才库”乡村振兴技能人次培训、社会工作师培训等线下培训活动。依托中军职达(杭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线上教学平台开辟网上“运河学院”,集成网络教学、信息推送、职业测试、台账登记、统计分析、互动交流等功能,将思政教育、典型事迹、法律普及、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课程搬上网络。
(四)强化氛围激励,增强学习参训自觉性
1.崇军氛围熏陶
组织退役军人重走队列、重唱军歌、重温誓词、重穿军装,强化“退役军人光荣”的身份认同,珍惜荣誉、永葆本色,践行誓言、砥砺奋进。组织退役军人参观双拥陈列馆、双拥一条街、“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大力营造“一日当兵,一生光荣”的崇军氛围。组织邀请优秀退役老兵代表、优秀兵支书传帮带,引导退役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当自强自立、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组织退役军人欢迎仪式,为他们挂绶带、戴红花、送摆件,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学习活力、提升综合能力。
2.活动任务牵引
2023年正值亚运会召开,杭州市临平区作为亚运会场馆所在区域,亚运会志愿者需求大、要求高、任务重,“运河学院”主动揽下退役军人志愿者招募任务,在学员中组织思想发动、层层进行选拔,遴选出25名优秀退役军人代表临平区老兵在亚运会赛场展现退役军人的风采。此外,“运河学院”还将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出征誓师大会等活动,持续营造“任务面前‘运河学院’先上”的鲜明导向。
3.就业创业激励
“运河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遴选社会工作师、兵支书等适合退役军人的职业方向开展培训,同时依托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力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对培训结业的退役军人予以就业推荐。组织军创企业家座谈传经验,开展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培训,讲解相关优待政策,进行创业孵化,通过退役军人创业带动退役军人就业,切实提升退役军人就业质量。
四、临平区“运河学院”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临平区“运河学院”自成立以来,瞄准当前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痛点问题,大胆创新,思进思变,教育培训成效显著提升,累计培训退役军人656人,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帮助一大批退役军人完成从军营到社会的适应转变。
1.变“零散学”为“系统学”
结合年度任务和退伍季等时间节点,每年年初制定全年教学计划安排,每次培训前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和组织实施计划,总体把握全年培训进度,确保了每次培训周密筹划、严密组织。
2.变“常规课”为“特色课”
退役军人成长于部队,回归于社会,军旅生涯铸造了退役军人特殊的气质和品格,使他们成为建设临平的一股重要力量。“运河学院”作为临平退役军人专属的教育培训平台,紧贴临平特色和退役军人实际,解决了退役军人的现实困惑,发挥了他们的特长优势,提升了教育培训针对性、有效性。
3.变“普遍学”为“个性学”
摒弃“吃大锅饭”的培训模式,“运河学院”大力创新方式方法,坚持“退役军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目前,“运河学院”已在临平区5个镇街组织8场教育培训活动,使“运河学院”走近退役军人、真正流动起来。并且线上课程观课率达到90%以上,累计点击3000余次,与线下培训相互融合、互补支撑、彼此赋能,切实提高了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
4.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充分利用“运河学院”影响力,大力营造了“人人以到‘运河学院’学习为荣”的氛围导向,调动了退役士兵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2022年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退役军人培训结束后三个月内就业率达到98%。
五、“运河学院”的模式创新引发的教育培训启示
自主就业退役军人回到地方实现稳定就业,是他们服务贡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主要方式。学院积极探索以提高退役军人就业质量为导向,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为退役军人提供有特色、精细化、针对性强的培训服务,推进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杭州临平区“运河学院”通过模式创新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提供了有力的启示,其价值和借鉴意义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深入理解:
1.构建政府主导、机构协同的合作机制
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是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整个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组织协调作用。《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了政府主导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8]。应当进一步完善以退役军人事务局为主导、高校与企业合作参与的培训组织协调机制。由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是涉及到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便捷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进而推动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形成整体合力。退役军人事务局作为这项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其主导地位与作用无法替代。“运河学院”模式通过政府主导、高校与企业参与的协调机制,确保了资源的有序整合,体现了社会治理中政府发挥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的理念。
2.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当前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是数字治理理论的体现,其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治理效能。在教育培训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提高管理效能的核心要素[9]。应当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学习管理平台。目前依托中军职达(杭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线上教学平台建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学习平台,“运河学院”将积极探索把退役军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学习需求、企业用人信息和学习网址链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学习平台。“运河学院”通过建立信息化学习管理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军人培训相结合,提高了学员学习的便捷性和管理的精细化,符合数字治理的理念。
3.完善多层次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退役军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学中的终身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都需要学习,适应社会需求。差异化服务体系则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对学习差异化的要求[10]。应当为适应不同退役军人的分层、分类需求,“运河学院”将进一步建立现役军人与退役军人衔接性课程,退役军人职业规划与核心素养通用性课程,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融通性课程,实现从“心理适应到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到就业创业”无缝对接的新时代退役军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运河学院”构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终身教育体系,体现了对退役军人个体差异的关注,强调了个体需求的个性化满足,符合终身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六、总结
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政治任务,旨在服务国家、军队和民众,是继续教育领域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国防、实现长治久安的长期战略任务。在这一使命重大、充满挑战的背景下,我们需不断开展深入的工作。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卓越的办学资源,并持续探索创新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构建起适应退役军人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模式,为其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旨在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将助力退役军人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当前的任务所在,更是为未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塑造全面发展的退役军人群体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冰松,邱爱国. 治理理论视角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路径 [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4 (03): 96-99.
[2]吴慧斌. 以教育培训为中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 [J]. 中国军转民, 2022, (13): 57-59.
[3]储著斌,田懋. 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提升的成效、困境及对策 [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 42 (01): 61-68.
[4]李卫海,王金虎. 新时代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思考 [J]. 法学杂志, 2021, 42 (07): 112-123.
[5]王鸣蓝. 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优化途径研究[D].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21.
[6]王士恒. 新时代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的模式创新与体系构建 [J]. 中国培训, 2021, (04): 54-55.
[7]童山东,曹向东. 整合资源 健全体系 共建共享共管——完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 [J]. 中国培训, 2021, (01): 55-57.
[8]张凯哲,王家宝. 我国退役军人就业培训制度现状及问题对策 [J]. 管理观察, 2019, (29): 82-83.
[9]庞红蕾. 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中就业及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 外交学院, 2019.
[10]朱虎. 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