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的互联网教育广告是否会滋长家长的焦虑情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3月6日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时,呼吁规范互联网教育商业宣传行为,清除贩卖教育焦虑等不良信息。
张颐武
眼下,一边是教育部门提倡减负,一边是家长主动给孩子加压增负,教育的“剧场效应”在很多城市泛滥。刷题、超前超纲的教育、全员竞赛竞争,扼杀了很多孩子学习的乐趣,培养出不断升级的“做题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张颐武提交了《关于规范互联网教育商业宣传行为的提案》。他说:一些自媒体以带货、博眼球的方式,传播缺乏科学验证和教学理论依据的观点,在社群营销过程中过分解读国家教育政策、片面曲解教育方向,推出的一些教材也缺乏科学依据……这些现象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规范、监管。
他说,网络技术使教育冲破了教室和校园的围墙,极大地便利了知识的传播和获取。但是,由于一些培训机构蜂拥抢占“教育+互联网”风口,将商业竞争带入了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尤其在商业宣传行为上不规范的状况比较严重。
张颐武注意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把培训广告和“教育资讯”混淆,助长了教育焦虑情绪。大多数教育机构走的都是低价引流、二次消费的路线。各机构为迅速抢占用户,其课程缺乏长期研发、学术验证环节,拼凑现象严重,甚至不惜重金互相挖研发团队、用粗制滥造的卡通形象将原有教学体系随意挪用、启用毫无教学经验的外教的现象也非常常见。很多在线教育课程缺乏传统教材的规范出版、版权备案流程。
为此,张颐武建议健全内容审查机制,严格按照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从严审核互联网教育从业者资质。雇佣缺乏相关资质从业者的教育培训机构,应受到惩处及曝光。各平台在内容(音频、视频)上线之前,严格审查教育类项目,各博主、教师、主播及其他互联网注册用户,在发表教育、知识付费相关内容时,需承诺对内容的科学性、原创性实名负责,接受主管部门、平台和网民多重监督,不虚假、过分解读相关政策,不制造、传播蛊惑家长焦虑性教育消费等内容。可尝试开通网友评论、监督、评级、举报制度。
此外,他呼吁进一步规范教育宣传广告法规,清除贩卖教育焦虑等不良信息;官方媒体平台及传统媒体(电视台、报刊杂志)的教育频道、教育节目、教育版面、专栏、公众号应积极发挥正面宣传和统筹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