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
作者:周汉 李奥
摘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满足了当今社会知识共享的需求,开创了更便捷有效的知识途径。为严格防控疫情同时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为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组织了一期线上培训,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师资与学科优势,为服务社会行业开辟了新思路。
亮点:
发挥学科优势,以需求为出发点,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将培训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扩大优质课程资源覆盖面,非学历培训工作办学及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发挥基地优势,聚焦行业领域,打造行业性、品牌性培训项目。
一、培训背景
近几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人民对环境质量关注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加,这导致环境领域的司法案例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已达一万余件。为了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变化,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生态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专业理论水平及综合素养,亟需培养一批掌握多学科知识、技术完备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形势,满足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现实需要。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提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根据司法部与山东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和2020年司法部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的培训计划,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和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承办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培训班。
二、培训准备及课程监控分析
1.启动阶段
2019年底突发的疫情,使全国培训工作陷于停顿。然而,司法鉴定培训的需求并没有因疫情而减少,反而愈发迫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决定借助信息化平台,将培训模式改为线上,周期定为三天。本次培训班主要针对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机构负责人和司法鉴定管理干部,旨在帮助大家强化法治思维,掌握司法鉴定理论和技术知识,提高能力素质,以适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方法不断更新和复杂案件不断涌现的情况。培训班精心挑选领域内学者、司法鉴定专家等组成师资力量,设计16节课程,涵盖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由于参培人员规模大,选择线上支持平台成为难题。经过多方调研和测试,最终选定通过“ClassIn”在线教室进行培训。培训工作人员多次与平台技术负责人沟通,研究方案,最终确定平台运行方案为分两个班级进行培训,培训平台全程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并且设置备用方案,以确保平台能在容纳3000人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运行。
在学员报名及注册、培训课程部署、学员档案信息、学员考勤及学习情况等方面,通过一个平台,集教务与教学于一身,信息化优势显现出来。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将理论高度、方法技术、案例分析相结合,设计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内容涵盖司法鉴定法律制度解读、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质量控制和信息化建设、机构发展模式、鉴定人职业道德和出庭作证问题,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管理和实践工作进行指导。针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各执业领域差异明显的特点,本次培训根据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设计了七节各执业领域的专业课和一门生态资产核算课程。
3.监控分析
本次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培训班共有来自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003人报名,包括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2795人,司法鉴定管理人员208人。其中报名人数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413人)和江西省(394人),如下图所示。
报名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50.1%,高于2019年全国司法鉴定人中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7.7%),大学本科学历占42.17%,如下图所示:
报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中,年龄在31岁-40岁之间的占比43%,年龄在41岁-50岁之间的占比28%。60岁以上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仅占4%,低于2019年全国司法鉴定人中的60岁以上的占比(17.7%),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队伍整体较为年轻化。
4.出勤和学习情况
大部分学员能够严格按照上课时间参与培训,并遵守培训班的各项规章制度。因培训时间为工作日,有部分学员由于工作原因缺席培训,平均出勤率为90.7%(因部分鉴定人未参加与执业领域关联小的课程,专业课出勤率偏低),每门课的出勤率如下图所示。为了增加师生交流和学员讨论的互动感,授课过程中,学员可在课堂聊天框内文字发言,并设有教师随机提问环节,学员可与授课教师线上视频交流。
三、培训授课保障
1.课前保障
为保证培训顺利进行,本次培训制定了具体到分钟、落实到人员的工作实施方案。工作人员提前检查授课教师的PPT等资料,确保能够正常使用。按照预约时间与每位授课教师进行试课,调整摄像头和声音设备,使授课教师能够正确使用平台进行上课。每堂课均配有一位助教老师,助教老师提前二十分钟进入教室,再次协助授课教师进行设备调试,以确保麦克风、摄像头和网络的流畅。
2.课中保障
为保障课堂纪律和培训效果,助教老师全天候在课堂内主持,负责向学员介绍授课教师、协助授课教师完成课上提问环节等工作。同时,课堂中有两名管理老师通过文字聊天框,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一名平台技术人员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如课堂中出现特殊情况,可立即实施备用方案。每节课结束后,课堂内会留有一名管理老师,提醒学员尽快离开本节课堂并进入下节课堂准备上课,同时记录学员遇到的设备故障问题,在下节课开始前与平台技术人员联系解决,排除隐患。
四、培训总结
1.学科支撑,行业性突出,课程覆盖面全
本次培训切实回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对象上,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为主,司法鉴定管理干部和司法鉴定协会管理人员一同参加。在培训内容上,统筹考虑理论高度、方法技术、案例分析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形式创新且培训规模大
本次培训依托“ClassIn”在线教室开展,线上培训具有方便灵活、规模大、可回看等优点。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0余名学员不受地域限制,在流畅的网络环境下登录平台参加培训,培训规模是传统线下培训的10倍。
3.培训纪律有保障
本次培训是基地首次开展大规模在线培训,为保证学员能够严格按照培训要求参加学习,后台对每个参训账号进行上课时长统计。同时,课堂内配有一名助教老师,负责维持课堂纪律,协助授课教师进行随机点名提问,对学员是否在位学习进行监督管理。培训期间,除部分学员因工作原因缺勤外,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学风学纪,展现了司法鉴定人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4.重视学员反馈
培训结束后,基地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74%的学员认为非常满意,24%的学员认为满意,2%的学员认为基本满意,在收到的1478份问卷反馈中,无学员选择不满意。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后的跟踪维护,基地领导和有关人员赴厦门和海口,与福建历思司法鉴定所、集美大学海事技术司法鉴定中心、海南省森林资源司法鉴定中心等8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收集鉴定人对培训的评价和意见建议。多数鉴定人希望培训的时间可以更加灵活,并且多讲些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本次培训加强了基地与司法部、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之间的沟通联系,较为细致地了解了生态损害鉴定领域人才及知识更新需求,为下一步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积累了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山东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优势特长,不断优化完善培训方案,同时提高自身能力,主动适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培训需求,以基地为核心,打造行业性、品牌化培训项目,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