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为首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办学20年来,学校网络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1. 积极实践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精准人才服务
我校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企业行业生产经营现状,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行业人才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2003年起,我校网络教育先后与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广东省工业气体行业协会、广东省总工会、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有限公司、深圳宝安(创维电子)、顺丰东莞分公司、恩斯迈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佛山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鸿达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化石油广东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型企业、行业开展合作办学,累积培养企业员工2.5万余人。
2. 创新网络教育教学模式,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
从2008年开始,学校面向企业行业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开办网络成人直属班,推行“网络+面授”混合式教学改革,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仍采用网络学习方式,专业领域课采用传统面授教学,实现了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从单一网上学习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满足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学校实施“混合式教学”学生约占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总数的1/3。
3. 切实贯彻“过程体现质量”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始终把“过程体现质量”办学理念落实到每个教学过程管理环节中,教学、学习、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上下联动:学生在线完成学习、提交作业、向教师提问;教师72小时内回复学生提问并在规定时间内批阅作业,作业重复比例超过规定比例者(平台设置了查重功能)将作不及格甚至零分处理;学习支持服务人员定期检查每门课程、每个学习中心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中心教务员、班主任一并督促学生学习,确保85%的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此外,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实施“教考分离”,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统考,在考试命题、试题试卷储存、试卷传递等环节严格按照保密制度做好保密工作,考试现场采用人脸识别系统严防考试替考行为;从2018年起,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须通过查重方能参加答辩;制定文件《华南理工大学学习中心教学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每学期学习中心和学校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据此互相评分,达到相互制约,以评促改的目的。20年来,网络教育学位授予率稳步提升。
4.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助力教学质量提高
20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分阶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和更新,迄今为止,我校投入网络课程制作经费超过3000万元,建成网络课程300余门,全面覆盖21个专业。每门课程均配备教学大纲、知识点讲解、随堂练习等内容,为全过程的学习过程监控提供了有效支持。300余门网络课程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4门课程被教育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材料力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优秀网络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选用为处级干部教材。学校还加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实施教育扶贫和教育帮扶行动, 履行社会责任
我校在粤北、粤西山区设立校外学习中心,对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减免部分学费,对网络条件不好的贫困地区的学生免费提供课程光盘。学校积极响应省工会的号召,参与圆梦计划教育帮扶活动,为东莞、深圳、江门和广州产业一线工人圆“大学梦”,并给予学费资助5000—6000元/学年不等的减免优惠,培养学生近400人。学校将网络教育辐射到西部贫困地区新疆、云南、广西等,二十年来累计培养学生5000余名。学校还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24门优质课程资源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在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县——云南省云县设立“华园云州在线讲坛”,把我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免费向云县人民全面开放。
6.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20年来,我校一大批网络教育毕业生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行业专家、优秀企业家。毕业生俞文辉,2002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任广州市雷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裁;毕业生张志根,201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任瑛诚钢结构幕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是国家AAA级信用施工示范单位和AAA级资信示范单位。他们均表示,事业的成功与华南理工大学的培养和教育密不可分。中国联塑集团、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等企业评价他们的员工经过我校学历提升后在职业素养、实操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20年来,学校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拿近5年的成果来说,学校教职工在广东省教育厅、省部级科研机构、广东省成教协会等课程立项达28项,公开发表论文 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