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良
文|韩明晓
高等院校教材建设是打造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具体实践,是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近期,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励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主编的教材《心理健康》(第五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一等奖。为此,中国教育在线就高校继续教育教材建设相关情况,对俞国良进行了专访。
提及获奖,俞国良谦虚地表示,《心理健康》教材获首届国家教材奖,纯属误打误撞,并为我们讲述了教材编著背后的小故事。“2009年某天,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贾瑞武亲率手下“干将”反复游说,以出版人的责任感、山东汉子的执拗情,把我从一个1999年聘任的心理学专业教授、博导,硬是拖到了中职《心理健康》教材编写的轨道上,而且还是一门选修课程,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俞国良在采访中表示:“《心理健康》教材乃至心理学学科,目前仍是一匹成长中的‘小马驹’,至多在人们心目中因为教材斩获一等奖,由‘小马驹’变成了‘小黑马’。“从‘小马驹’‘小黑马’真正成为一匹 ‘骏马’‘千里马’,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更远、更难。”
一、明确教材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教材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材建设评选工作,可以充分调动教材建设领域的积极性,给予教材建设工作者更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吸引顶尖优秀人才加入教材建设队伍,推进建材建设工作。
俞国良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依据。教材建设有助于提高教材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授课不足,全面落实教材的育人功能。
第二,教材是国家事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的根本问题。
第三,教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媒介,代表了国家意志和教育导向。加强教材建设既传承经典、体现基础,又展现前沿、有所创新,有助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形成注重内涵、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作为一个从教35年的高校教师,俞国良认为,此次开展的教材建设评选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促进了教材建设激励保障制度的完善。
建设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从物质和声誉两方面对教材建设工作进行激励,对教材建设者来说,资金支持可以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教材建设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精神支持给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促进了教材建设标杆和典型的树立。
通过对教材建设先进代表和优秀成果的遴选,树立教材建设的优秀标杆和先进典型,引领我国教材建设的前进方向,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力、攻坚克难的教材建设新局面,推动精品教材建设成果涌现。
三是促进了教材建设成果的展示。
成果的展示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使教材建设工作主动接受人民和社会的检阅,获得人民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从而为教材建设创设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二、教材建设中的四大问题和三大对策
高校在教材建设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如何做才能让教材更符合教育需求、突显教育成就?俞国良表示,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需要改进之处。
第一,教材“千书一面”,存在重复现象。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双肩挑”领导,为应付检查、晋升职称、评奖等个人目的,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编制教材;二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版商、教材建设管理者、高校教师都热衷于出书,并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摊派。
第二,教材内容陈旧,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许多教材仍沿用几十年前的图片、内容和教学要求,无法满足当前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第三,教材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实践。
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传统专业因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被迫进行改造合并,涌现了许多交叉专业、交叉领域。然而,教材建设往往滞后于教育改革的速度,仍采用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设置,导致高校诞生了许多“空壳”专业。
第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教材建设无法满足不同教育层次、教育对象的需求,成人自考、高职高专等教育教学大多沿用本科教材,或对其进行部分删改,使得我国高等院校教材缺乏针对性。
针对上述问题,俞国良表示,要让教材更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教材建设管理职责。
各高等院校要建立明确的教材建设管理机构和制度,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教材建设工作,包括审核学校教材立项出版、确定教材建设经费、制定教材内容、审定教材选用等。
第二,教材内容要以科学性、先进性为导向。
在教材建设中,高等院校要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最顶尖的研究方向作为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最新发展。
第三,教材编写要更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不同的教育层面、职业规划及年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学习需求的教材。例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建设,应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与相关领域高层次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工作人员、商业精英等合作编写教材,使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缩短课堂与岗位的距离。
三、以心理学教材建设为支点,编写高质量教材
作为有着30多年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专家,俞国良结合心理学教材建设所面临的难题,从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突破教材建设难点提供了思考路径。
一是明确心理学教材设计思路。
在设计思路上,《心理健康》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新精神、新要求,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等设计。
设计的逻辑思路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掌握保持心理健康方法”三个相互联系、逐步递进的学习模块,构建了完整、科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置了知识篇(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成长篇(悦纳自我、健康成长)、生活篇(和谐关系、快乐生活)、学习篇(学会学习、有效学习)和职业篇(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五个教育专题,并在各专题下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模块,形成了完整、有机、层次性和逻辑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二是关注心理发展特点,合理编排内容。
在内容编排上,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成长、生活、学习及其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即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善于面对现实的人;学会欣赏自我,积极接纳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终身学习概念的新内涵,坚定学习自信心,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身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特别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心理案例为切入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辅导。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调适,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三是彰显教材特色,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协调发展。
《心理健康》教材特色主要表现为:
1.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具有明确的思政(德育)课教材的育人功能。
本教材为中职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由教育部统一审定,强调思想性、方向性和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政(德育)功效显著,把教育目标定位于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彰显鲜明的职教特色,坚持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目标相结合。
教材重视培养中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的学习环节,案例教学探究体验的思考环节,成长工作坊和拓展性训练的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逐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其学习、生活、成长、求职就业中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
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职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协调发展。
重视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他们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协调发展。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反映课程教学和评价的综合化。
教材把相关学科内容进行了整合,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评价体系强调多主体评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5.易教宜学,配套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
除本教材外,配备了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选?、自测与指导、教育案例集等纸质教辅,以及借助Abook、MOOC等平台建设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资源,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四是注重创新,凸显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材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
1.教材内容的创新。
突破传统教材重视心理健康知识、轻视调适方法的倾向,按照“促进中职生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这一主线索,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与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有机融为一体,构建了内容新体系。
2.教材体例上的创新。
教材将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适方法,灵活地呈现在“心灵故事”“心海导航”“体验大本营”“成长工作坊”以及“拓展性训练”等栏目中;把校内外、课内外、普及和提高、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内容有机融合。教材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有趣、有用、有效。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上的创新。
本教材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根据教学内容以及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分享、辩论、反思、测试等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灵活多样,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重视实践应用,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心理健康》教材依托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际,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在教材历次修订和使用过程中,主编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30余次召开心理学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组成员、部分省市教育行政和研究部门负责人和中职教师、学生参加座谈会,广泛征集和吸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并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教材中。
同时,针对中职学校教学实际,使教材充分贴近中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求,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特点。
在2020年教育部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材情况调研、2015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施情况中,本教材及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最受欢迎的中职思政课、德育课教材之一。2013年4月在对河南、陕西、四川、重庆12所中职学校的调研表明,有96%的教师认为该教材取得了非常好或较好的教学效果;97%的教师认为该教材的课时安排合适;90%的教师认为该教材的栏目与单元设置是合理实用的。在2009年面向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215所中等职业学校23923名学生、1863名教师的调查表明,91.36%的学生对采用该教材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有兴趣”,93.96%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自己“有帮助”,93.29%的学生觉得教材内容“符合”自己的特点和需要。
《心理健康》教材经过12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中职德育课选修课国家规划教材,本教材覆盖全国大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影响面广,年均销量保持在50万册以上,到目前已销售册数约600万册。
以课程教材为依托,培养培训了大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从2009年开始,通过教育部、各省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委托组织的培训活动,以及近10年的全国中职德育课教师说课大赛等活动,对使用本教材的大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培训,培养出了一批全国、省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在所在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榜样、骨干作用。
《心理健康》教材教学效果显著,实现了心理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了广大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实践证明,通过把教育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上,促进了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