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任福兵*
高校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获取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这些培养都离不开信息素养课程。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检索知识与技术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总体素质持续提高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但高校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究竟处于何种程度?需要深入调研,否则将影响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发展。
本文以文献调研的研究方法,考察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提升信息素养的对策。
1.信息素养的内涵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后[1],1982年霍顿(Forest W. Horton,Jr.)认为,信息时代通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为信息素养,表明信息素养的内涵要大于计算机素养。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对信息素养概念进行了较为公认的界定,即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when),需要何种相关信息(what),如何获取信息(where),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how)等[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海量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拓展。国内学者张义兵等分别从技术视野、心理学视野、社会学视野、文化学视野等方面,将信息素养的定义概括为信息处理、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4个层面的多重建构能力[3]。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通过《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新的界定,涵盖了反映信息和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生产及其价值、使用信息实现知识创新,并参与社群学习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内容[4]。
2.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面对海量信息,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工作、生活和职场发展的需求来看,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次研究调研对象为双一流高校——华东理工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于全国若干个省市,工作也遍布若干个省市,能够基本反映目前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因此,通过对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自考学生进行信息调研,首先了解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评价,同时对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访谈,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发现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欠缺与不足,进而提出提升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对策。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双一流”高校——华东理工大学为例,以该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文献检索教学进行了调研。调研于2019年7月20日开始,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历时25天,共收到356份调查问卷,其中342份均为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绝大部分为已经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工作单位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福建等省等,还包括部分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该专业学生。虽然得到的调研样本数量不是很多,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继续教育学生的总体信息素养水平。
2.2问卷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一直不断扩展。《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颁布标志着信息素养已经从大学生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转变为大学生如何将信息素养运用到实践中[5],即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消费拓展到信息消费和信息生产的融合。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与道德等方面。
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职场人士,他们多同时兼具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生产者的双重角色。作为信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高低,而他们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很大程度依赖于《文献检索》的课程教学。对文献检索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分析可见,教学活动涉及施教者、受教者、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方式等。
鉴于信息素养内涵阐述和文献检索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设计出“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调查问卷(见表1),问卷内容由基本信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与道德、文献检索课程等六部分组成。
表1信息素养和教育调研问卷
3.信息素养调研数据分析
3.1信息意识方面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信息素养的水准。信息意识表现为信息的敏感力、信息的判断力、信源的研判力等。对继续教育学生而言,对信息的价值、需求和供给都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研判能力。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意识调研结果见表2。
表2信息意识调研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继续教育学生信息意识较弱,无论在信息的获取(信息需求),信息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信息评价)方面,还是对图书馆的功能和资源利用,包括信息搜寻、图书馆资源(信息供给)等渠道利用意识等方面,都需要提升。
3.2信息知识方面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载体、相关理论、信息检索原理、以及专业检索工具,主要数据库及其收录文献类型、主要分析功能等。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的系统教育首先体现在信息知识的教授和接受。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的知识水平调研结果见表3。
表3 信息知识与应用调研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从信息检索工具来看,利用搜索引擎的比重高于专业数据库;从检索工具语种来看,了解外文检索工主要是Google和SCI等国外搜索引擎和外文数据库,其中中文搜索引擎使用率高达100%;从检索工具的功能利用来看,了解数据库的二次检索功能和排序功能的同学较少;从信息知识获取来看,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从检索文献类型来看,图书和期刊论文是主要的文献类型,其主要来源是搜索引擎,其次是数据库和图书。
3.3信息能力方面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最重要培养目标。这一能力具体表现为: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或其他信息源的能力、选择检索词的能力、制定检索策略的能力和运用检索技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也反映了信息素养水准的直接反映,继续教育学生信息能力的调研结果见表4。
表4 信息能力调研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继续教育学生信息能力较弱,体现在数据库的选择、检索词的遴选、检索策略的制定等不是很熟练,检索技术的运用掌握较差等方面。综合各项选题的调研数据发现,比较熟练的选项均没有超过20%,非常熟练的基本都在10%以下。
3.4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
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是信息社会良好秩序的有效保证。从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来看,他们对学术规范的了解和学术道德的遵守有待增强,引用文献资源的著录标准遵守意识和习惯还需要培养;抵制网络上不健康信息、非法信息的阅读和传播的法律、道德意识需要强化,同时不在网络上生产和传播此类信息,这也是其信息素养基本要求。继续教育学生信息安全和道德现状调研结果统计见表5。
表5 信息安全与道德调研结果
调研数据表明:继续教育学生在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表现一般,并不是所有继续教育学生都能够规范使用他人数据、严守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具体表现为:①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了解的学生比例不高,遵守的比例更低,这和继续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引用资源或信息的比例较为接近。②对于网站内容的非法信息和不健康信息,大多数继续教育学生能有清醒的认知,选择关闭、禁止和严惩的学生比例较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部分继续教育学生安全和道德意识淡薄的现象,认为无所谓而漠不关心,继续浏览或听其自然。
4 文献检索课程调研数据分析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否接受系统有效的课程教学,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同时,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资源供给、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对课程学习兴趣和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继续教育学生文献检索课程调研结果见表6。
表6 文献检索课程调研结果
调查分析表明:从课程进修比例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继续教育学生没有选修过文献检索课程的比例较高;从课程学习效果及其评价来看,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认为常见中文数据库非常重要,只有约1/5的同学认为文献检索理论对于学好该课程有好处;就教学资源而言,12.5%继续教育学生认为文献检索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仅32.2%的继续教育学生觉得文献资源不足;从上机练习时间来看,超过50%的同学认为缺少上机实习机会。总体来看,这门课程的满意率很低,有必要进行进行的教学改革。
5 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正如2015年ACRL《高等教育信息修养框架》阐述,信息修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同时覆盖了信息技术与信息交流,是融合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实践技能的结合体。概言之,从教学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包括了6个方面的内容: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依据信息素养的内涵,比照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求、方法及其效果,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发现,继续教育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5.1知识教育:目标和要求不明确
调研数据表明,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这一问题首先表现在继续教育学生在信息素养知识教育方面,具体来说,学生对数据库相关的原理、术语、基础知识等不甚了解,知识检索和知识发现较少利用或依赖专业学术工具——数据库,信息素养知识获取的主渠道不突出。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反映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层次不相称;这同时也反映了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意识非常薄弱。
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知识教育不力,即相比较全日制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的不明确或差异化。虽然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教学方面的建设目标,但是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具体方案中对于继续教育学生的教学和质量方面基本很少涉及。具体到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结合到学校的具体实践,继续教育学生通过课程考试的标准和要求低于全日制本科学生。这种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较低的培养要求,必然导致上述培养结果,这也有悖于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
5.2工具使用:广度和深度均欠缺
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是信息意识的培养,这是培养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的潜在意识,这一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对信息专业工具的利用。对继续教育学生而言,信息意识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专业信息工具的利用习惯还没有形成。
信息专业工具主要是指学术数据库。调研数据表明:继续教育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不太熟悉,仅仅会使用少数常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分析功能理解和使用非常少,包括基本的二次检索功能、排序功能;数据库的基本检索技巧不熟练,包括布尔逻辑算符、截词功能、关键词检索等,检索技术中布尔逻辑算符的掌握率不到20%,远远低于全日制本科生的培养要求与目标。
5.3学术规范:行为和习惯待强化
学术规范是所有研究者,包括所有大学生和继续教育学生都需要深入了解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学术要求。作为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论文的撰写规范和各种学术活动中,体现的不仅是学术行为的规范,同时包括学术规范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近50%的同学不甚了解学术规范;从行为的角度,遵守学术规范的继续教育学生不到1/5;从标准的角度看,严格按照著录标准著录的继续教育学生比率仅为22.8%;从意识养成的角度看,许多继续教育学生也只是按照习惯方式注明出处或只列出重要的参考文献,甚至不列出参考文献。这就表明了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应用层面需要加强。
5.4道德法律:意识和安全较薄弱
道德和法律是同向同行,不严守道德底线的最终结果就容易触及法律。继续教育学生对于互联网使用的安全法规不熟悉,在信息使用和信息传播方面,不太知晓基本的网络信息道德与法律规范。对继续教育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做到自身不浏览、不传播非法信息和不健康的信息;其次,自己不生产虚假信息、非法信息,同时也不能向他人传播类似信息。调研数据表明:63.2%的同学选择继续浏览不健康信息,还有部分同学听其自然、熟视无睹;对于网络非法行为,6.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5.5资源建设:软件和硬件欠投入
调研数据分析表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投入需要加大。从继续教育学生对《文献检索》教学的评价来看,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该课程对于学习和科研非常有帮助。但是,不少继续教育学生对于所在学校信息素养课程的各类资源投入满意度非常低,主要是指包括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硬件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实验条件差,甚至有部分教学点都没有机房或提供上机实习机会;软件投入不足包括培训渠道相对单一、课时安排不合理、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概而言之,无论是空间资源、课程资源、设施经费投入、教师资源投入都有所欠缺。
6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对策
6.1明确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对高校而言,加强继续教育学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放弃对继续教育学生“学习低要求、教学低要求”的传统做法。对于继续教育学生来说,其培养要求逐渐和全日制大学生接近。
根据国内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要求,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6]。具体来说,信息意识包括信息的社会意识、需求意识、供给意识、传播意识和创新意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信息道德则包括不传播违禁信息、不生产违规信息、不侵犯知识版权,严守信息使用的道德规范和学术底线,遵守国家互联网络安全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诱惑和传播。
6.2一体化信息素养课程教育
调研数据显示:部分继续教育学生没有选修《文献检索》课程,这与学校全日制绝大多数选修该课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表明,信息素养课程缺席和要求较低是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较低的主要原因,缺少必要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学习,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无法较好得到提升。
对于继续教育学生,无论是从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来看,还是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提升来看,都有必要强化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夯实继续教育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开展科研能力的基础。强化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教学的基本途径包括:
第一,规划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基础不一和培养目标不同,分别制定本科教学、毕业论文写作等都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划。
第二,采取模块教学法。细化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确定基本要求、提升要求等,对于基础不同、要求不同的学生也可以开展分级模块教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信息素养特色。对于中文数据库、国内培养标准、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具有基本内容需要加强,不能降低培养目标和要求。
6.3多元化现代互动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因材施教,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需要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采用比较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课程教师需要调研学生的需求。调研数据表明:继续教育学生多数认为教学应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增加学生实习和讨论环节;同时,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趋势,开设实用型的网络课程。这些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内容调整,并辅之以更多的讨论和互动环节;其次,大力推进现代教学方式,包括翻转课堂、MOOC课程、微课程等教学方式,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兴教学方式的需求;第三,尽可能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互联网+的转型,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传统教学的教师主导型转变为学习者和指导者的有效协同,实现课程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
6.4投入更多共享教学资源
无论是调研数据,还是以往的教学实践,这些都明确表明该课程对学习和科研的基础作用和促进功能。但是,继续教育学生对教学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包括教学实验条件缺乏、上机操作课时不够、教学内容资源短缺等。因此,建设“双一流”大学,无论是继续教育学生的培养,还是教学质量提升,都有必要加大资源投入的力度。首先,从基础设施投入来看,有必要对各教学点的网络和电脑等相关硬件设施提出要求;第二,扩充教学内容资源。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教学方式,都只是传授知识途径,而教学内容资源才是根本,优化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包括翻转课堂的内容设计、MOOC课程的内容优化、微课程的视频都是必要的教学内容资源,这些资源的建设需要考虑和体现高校国际化建设的要求。
结论
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教学质量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继续教育学生质量的提升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调研数据表明,当前继续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都有不同体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程定性设置,构建继续教育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在动力。此外,学校层面应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为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保罗·泽考斯基.行动素养:信息时代民众迈向成功的关键[J]. 李淑媛,等,译.图书情报知识,2015(5):4-10.
[2]ALA.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19-05-10].
http://www.ala.org/acrl/issues/infolit/intro
[3] 张义兵, 李艺. “信息素养”新界说[J]. 教育研究, 2003(3): 79-82.
[4][5]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2019-07-01].
http://acrl.ala. Org/ilstandards/wp-content/uploads/2015/01/Framework-MW15-Board-Docs.pdf
[6]王文昇.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18-20.
作者简介:
王毅,女,1967年生,硕士,继续教育学院教务部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信息工程,
任福兵(通信作者),男,196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副所长,研究方向:信息管理、智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