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上海老年大学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上海市督学,上海市教育督导委员会第一届高等教育督导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老年教育研究。
上海老年大学这十年
这十年,上海老年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过去的校无定所,发展到今天的四个校区、两个办学点,成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获得国际同行的赞誉,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大卫·阿托库纳前来访问,并对该校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成效大加赞赏;实现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教学改革成果引发权威媒体广泛关注——《中新网》《东方卫视》《文汇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新民晚报》纷纷报道。2020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莅临该校调研时指出:“上海老年大学以智能化、信息化助推老年教育创新发展是一项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对推动全国老年教育更好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何上海老年大学在短短十年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是怎么做的?其经验是什么?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白瑜对话上海老年大学党支部书记张兴,为您揭开谜底。
上海老年大学
上海老年大学
上海老年大学
上海老年大学
张兴
上海老年大学十年发展成就

白瑜:

这十年,上海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的发展变化和成就有哪些?

张兴:

一是单位性质有了质的改变。从过去的以老同志为主、没有事业编制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变成了教委下属的事业单位,纳入教委直属预算单位序列。编制数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5人,既有管理岗,也有专技岗。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和对老年教育的重视。

二是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居无定所,四处打游击,靠租借教室办学(说是租,其实主要是靠一些老年人的面子借,因为付不起租金),发展到今天的四个校区、两个办学点,校舍面积1万多平方米。从过去的没有一架实物钢琴,钢琴教学时只能靠打印的键盘练习指法,到现在三角钢琴、电子琴门类齐全,来校学习相关课程的老年学员人手一台。目前部分企业敏锐地感知到了老年教育的市场前景,开始向老年大学捐赠钢琴等物质,缺设备的境况已经成为过去。

三是办学质量迈上了新台阶。这十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2016年,成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2017年,成为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2021年,成为全国老年大学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并入选第三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培育学校”,是全市唯一一所入选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社区学校);2018-2021年连续5年获评上海社区教育优秀志愿服务工作站,2019-2021年连续3年有学员获得上海最美志愿者称号。

学校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单位,说明在中国老年大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国际老年教育界也享有盛誉:

在2019年中德对话论坛上,我校李宣海校长作为中国老年教育界的唯一代表作交流发言;

2019年,在国际老年大学协会(AIUTA)第105届理事会会上,时任常务副校长马宪国当选AIUTA第一副主席;

2018年和2020年,上海老年大学主办了“东方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会长维拉斯等国内外专家共200余人与会。今年的研讨会,将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

四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的老年教育主要以线下课的模式进行。但疫情期间,由于学员和教师不能到校,线下教学难以为继。此时,线上授课优势凸显。

为了适应5G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疫情对老年教育带来的影响,学校在上海老年大学钦州书院,打造了以“五岛一室”为主体的智慧学习场景。

“五岛一室”是:科技岛、健康岛、金融交通岛、生活岛、快乐岛和中央控制室。

通过人工智能(AI)、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让老年学员在“智慧生活体验教室”中体验数字生活的便捷与高效,而且借力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模拟应用”的教学改革,开发一批场景式课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精神,围绕方案提出的“一做好六便利”的七项重点任务,上海老年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智慧助老课程,为上海市16个区开展数字助老培训。先培养一批老年人,学会线上学习,再让这批老年人教会另一批老年人,一传十,十传百,帮助更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引发权威媒体广泛关注。《中新网》和《东方卫视》报道了学校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情况。《文汇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新民晚报》分别以《“沉浸式学习+模拟应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等为题,报道了学校通过打造“智慧生活体验教室”,探索老年教育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情况。相关报道被国家卫健委“智慧助老舆情简报”全文收录,并荣登“学习强国”。学校也因此入选了国家发改委评选的第一批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入选上海市首批“数字伙伴计划·上海市数字为老培训基地”(全市仅7家单位)。

如何解决老年大学供不应求的问题

白瑜:

上海老年大学在解决老年教育供不应求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兴:

我国老年群体的数量呈逐步上升态势,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口数量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预计未来十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每年净增1500万人左右,个别年份甚至会达到2000万,数量巨大。从这个意义来说,老年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

上海老年大学在应对老年教育供不应求问题上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

由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位于市中心的原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8000多平方米校舍全部划归上海老年大学。学校以此为契机,办学规模迈上了新台阶。 学员人次数从2010年不到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2.2万人次;班级数从2010年的100多个班级发展到今天的680个班级。开设课程门数从2010的几十门,发展到今天的260多门,实现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15大课程门类的全覆盖。

二是发挥上海老年大学的品牌效应,建立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

联盟校包括复旦大学老年大学、上海交大老年大学、华东师大老年大学、华东理工老年大学、东华大学老年大学、上海财大老年大学、上海大学老年大学、上师大老年大学等9所高校老年大学和黄浦区老年大学、徐汇区老年大学等6所区级老年大学以及新东苑快乐家园等6所企业老年大学。

教育联盟校之间理念互鉴、师资互聘、课程互补、教材互用、学分互认、科研互动、特色互学、校园文化互通。

通过联盟校,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向全市乃至全国老年教育系统辐射、推广,让更多老年学员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老年教育,仅联盟分校每年就有10万+人次老年人受益。据我所知,这是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老年教育联盟。

作为上海老年教育的领头羊,学校是2021年上海入选联合国学习城市应对疫情的13个典型案例、获评联合国十大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贡献者(上海是中国唯一的一家)。

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大卫·阿托库纳访问我校,对我校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成效大加赞赏。

三是探索老年教育新形式,积极开发线上老年教育资源。

精心打造“乐学大讲堂”,邀请各界一流专家学者,开设了“时事政治”“健康养生”等四个系列高水平报告共86讲7740分钟,在线上免费放送。“乐学大讲堂”获评教育部和上海市2021年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与中国电信合作,打造了老年人专属平台——上海老年大学IPTV“长者星空”,目前已累计上线课程225门共2178集,总时长达35000+分钟。

2021年,上海市政府为银发一族量身打造的老年教育专属频道“金色学堂”,学校成为“金色学堂”精品课程资源的重要提供方。“金色学堂”开播5个月,日均收看已突破100万人次。

目前,我校有10门精品课程,时长约17490分钟,在金色学堂播出。其中,《艺术课堂:中老年钢琴启蒙教程》更是以逾25万小时的收视时长获得“金色学堂”收视榜冠军。该课程在手机端的播放量位居榜首。

2020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莅临学校调研时指出:“上海老年大学以智能化、信息化助推老年教育创新发展是一项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对推动全国老年教育更好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扩大校本部教育资源规模、利用联盟的教育品牌扩大规模、提供优质线上教育资源,三措并举,为缓解老年教育“一座难求”的困境、扩大老年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起到较好的作用。

回想30年,继教人的教育情怀

白瑜:

您作为多年从事老年教育的工作者,对老年教育一定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能说说自己的教育情怀吗?回想自己从事教育的岁月,哪些事情让您难以忘记?

张兴:

我1990年大学本科毕业到现在,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0多年了。工作之初,在江西省安福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以培训小学教师和校长为主。当时县里大量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不符合任职要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这些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后来,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又开展了大量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5年后,我考上了华东师大的研究生。硕士毕业之后到上海师大任教12年,既从事过教师岗,又任过管理岗。期间在华东师大获得了博士学位。2009年底,到上海市教委工作任职。2019年下半年,来到上海老年大学工作。

我从事老年教育的时间不算长,只有3年时间。但这3年是我从教30多年来最难忘的3年。之前,不管是从事教师培训工作,还是大学教学工作,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

我在大学任教时,经常遇到部分学生连正常的出勤时间都不能保证,有些即使来上课,也是迟到早退。作为教师,要绞尽脑汁地想各种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还是无可奈何。

我到老年大学之后,惊奇地发现这种状况在老年教育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全神贯注的眼神、教师不布置家庭作业时会被学员投诉、因节假日耽误了课程会被学员要求补课等。因此,学校每学期专门安排两周时间为学员补课,把节假日耽误的课程补齐补足,这样学员才会心满意足。

这说明老年人对知识渴求的程度,也说明老年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带功利目的(比如要取得学历学位、要求就业)。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经常参与老年学员的学习和活动,常为他们那种求学若渴的精神、因为学习而快乐的状态而深感叹服。当然,从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我感到庆幸的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末期,能够从业老年教育。

目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规划纲要里有一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去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里有一条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可见国家对于老年教育足够重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老年教育人,我更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老年人的学习动力为何如此强?

白瑜:

刚才您提到了老年人的学习是不带功利性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很强,我想问一下老年人的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张兴:这个动力我觉得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是他们的夙愿,就是他们多年以来想要实现的愿望。

比如,有一些学员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心很想学习,却没有办法实现。退休以后,特别是在上海退休的老年人,因为上海经济条件比较发达,多数老年人有钱、有闲(有时间),他们多年埋藏在心里面的这种夙愿,实现学习愿望的种子会发芽,老年大学成为其实现愿望的理想场所。

比如过去人们很想学钢琴,但是家里既买不起钢琴,又没有人教钢琴,到了退休后,老年大学有人教,家里面也买得起钢琴,于是其学习愿望便有了实现机会。

上海老年大学钢琴班的学员,有些学员钢琴考级,可以考到十级,这是业余考级里面的最高级别。

第二,是为了满足他们读大学的愿望。

从2020年开始,60年代出生的人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的。老年大学尽管不是普通全日制学历教育大学,但毕竟是老年专属的大学,可以圆老年人的大学梦。

目前,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也有学历教育班,所发学历是上海开放大学的,但是招生、教学过程和日常管理都由上海老年大学承担。目前,共有4个专业的学历班。

第三,老年学员想通过自己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举动来示范引领下一代的成长,主要是对孙辈人的引领示范。因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培养成长影响很大。

在上海,年轻人工作,小孩的接送、学习陪护,多数时间是由老年人完成的。这是很多老年人他们愿意到老年大学接受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觉得提升了自己,可以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白瑜:

老年人读大学既能实现其读大学的梦想,又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同时也有一群老年伙伴的陪伴,生活会增添很多乐趣,对吧?

张兴:

对。您指出了老年人读大学的另一个需求,就是人际交往的需求。现在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因为原来工作单位里的同事交往,渐渐减少,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天天见。他们和社区邻里的关系尚未全面融入,孩子们也比较忙,不一定能够时时事事和他们联系,内心的孤单感便渐渐显现。这其中包括一些独居老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更加迫切,到老年大学来,大家都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老年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

白瑜:

您认为当前老年教育的难点在何处?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张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老年教育领域则表现为老年人对高质量老年教育的需求和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充分主要是量的问题,表现为老年教育“一座难求”,供不应求。老年教育是中国各类教育里发展最不充分的,这个问题从另一角度来看,老年教育又是中国各类教育里发展空间最大的教育类型。

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统计,2019年全国在老年教育机构里学习的学员大约1000万左右,占当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只有4%多,所以,出现了一座难求现象。

上海老年大学在多年前,线下招生时,老年人为报名通宵排队。由于人数过多,声音吵杂,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导致学校周围居民打110报警。

为解决此问题,上海老年大学开通线上招生报名服务。老年人为抢到名额,全家总动员,儿子、媳妇、孙子、亲戚朋友,每人一台电脑线上抢报名。即使这样,往往几秒,全部名额被抢光,很多人依然报不上名。

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结构的问题,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在为教育部做《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中期和终期评估时,发现东部地区老年大学占全国老年大学的60%,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学员数量,都占较大比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年教育发展比较薄弱,其背后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这个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改善。

另外,老年教育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质量问题。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例,没有报上名的学员一心想报上名,报了名的学员渴望接受更好更高质量的老年教育,这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适应他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

因此,老年教育的难点既有规模需要扩大的问题,也有结构优化问题,还有质量提升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老年教育起步于老干部教育,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至上理念的贯彻,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逐步重视起来,表现为不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举办的老年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老年教育的主管部门不明确,文化部门、民政部门、老龄委等多个部门都曾管过老年教育,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龙多不下雨,多头管理导致的实际结果是大家都认为老年教育很重要,但这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其他部门的事情。因此,需要明确老年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一环,理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现在教育部高度重视老年教育,正在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组建国家老年大学,这对老年教育质量提升和规模扩张将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要明确老年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将老年教育纳入国务院对省级人民政府教育履职督导的范畴,将老年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范围。

我曾经在教委工作过多年,熟悉教育督导工作。每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都会对各省级人民政府教育履职情况进行专项督导,但是老年教育目前还没有纳入专项教育督导范围。如果将老年教育纳入督导范围,那么老年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和其他行政部门相比,教育行政部门所掌握的教育资源有巨大的优势,这些资源包括场地、教室、师资、教程等全方位的资源,有了这些资源,老年教育即可快速发展起来。

二是构建由政府部门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

借鉴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辅之以政策扶持,发展老年教育。比如,对举办或参与举办老年教育的机构给予场地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老年教育机构学额。

目前,我国大约有2.64亿老年人口,随着老年人群数量的不断增长,据推算,到2050年前后,我国将有大约5亿左右老年人。

从未来发展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教育市场群体,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是有强烈意愿投入到老年教育这个朝阳行业中的。其中一部分企业已经在布局,进入老年教育行业。

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例,我们所需的信息技术设备,有一部分就是企业所捐赠的,因为他们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就是最先感知到市场潜力的先行者。他们需要老年大学这个平台。

我看到过一个行业数据分析报告,有人推算,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行业的GDP大约就在100万亿,而2019年全GDP是100万亿,也就是30年后的老年行业GDP的总量相当于2019年全国GDP的总量。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那些最先感知市场潜力的企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向上海老年大学捐赠设备的行为来看,企业是看中了老年大学的品牌,看准了庞大的老年人群和市场先机。

这是一种双赢,学校既有了先进设备,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企业借此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据此来看,市场机制对于办老年教育大有可为。

三是构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充满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

所谓效率优先,就是要借鉴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对有利于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政策和举措予以坚定支持。

所谓兼顾公平,就是在发展老年教育过程中,要切实照顾到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比如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老年人等群体的教育需求。

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要充分调动老年教育举办者、参与者的积极性,让多劳者有成就感、获得感。

比如,一些老年大学聘请外校教师授课,这些教师所在单位都是绩效工资制,这意味着人均绩效是封顶的。其中一些学校规定教师在老年大学讲课所得的收入要纳入绩效里,也就是说他们在老年大学讲课并无额外收入,这将对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一定打击。

类似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的,不利老年教育的发展。要让老师在拥有充足的教育情怀后,也要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

四是构建以研究助力老年教育发展的科研引领机制。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老年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也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目前老年教育研究面临“三无两少”的困境。

“三无”:

一是是无学科平台。

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没有老年教育,与此相适应的,也没有老年教育的学科点,无硕士点、博士点,也就没有老年教育的理论人才培养与储备,老年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无专职研究人员。

现在从事老年教育研究的多为其他学科专业研究的兼职或者是老年教育实践者,多数是其他行业转行来的,一些没有学过教育理论的人,要从事老年教育研究,是需要补基本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

三是无高端阵地。

我国目前没有一本老年教育研究的高端学术杂志,现有南大C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也很少有老年教育专栏。

上海老年大学与福建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联合办了一本《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研究》,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老年教育学术期刊,属于起步阶段,离老年教育高端期刊还有很大的距离。

“两少”:

一是高层次研究项目少。

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0-2020立项课题为例,老年教育重大研究项目一个都没有,重点项目处于个位数,一般项目也不多,大约两三年才有一个。

二是老年教育高水平研究成果少。

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老年教育论文少之又少。

加强老年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建立老年教育学科着手,带动老年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和老年教育学术研究,从而为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理论指导。

白瑜:

谢谢张书记,今天通过交谈,使我们对老年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以后能经常和您交流,对老年教育作更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