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程与继续教育资深专家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预计到 2030 年,技能型劳动力将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全球将面临 8,520 万人以上的人才缺口。可能导致8.5万亿元美元年收入的损失,相当于德国和日本GDP的总和。
一、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学习需求,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经济工作重大布局。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人力资源输送。

服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国家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拉动内需,形成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成为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2018年10月15日,《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技能劳动力的供给量大大增加了,教育的私人回报率依然高居不下,每年约9%。高等教育的年回报率几乎达到了15%。掌握了更高级技能的个体正在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契机,从而适应工作性质的持续变革。

报告强调,离开学校之后再进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对持续变革和发展、高阶认知技能培养、提升人力资源的极端重要性。

2018年,《全球人才危机的警钟已敲响》报告:预计到 2030 年,技能型劳动力将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全球将面临 8,520 万人以上的人才缺口,可能导致8.5万亿元美元年收入的损失,相当于德国和日本GDP的总和。

受全球经济增长、人口趋势、劳动力技能欠缺和移民政策收紧的影响,即使技术进步促成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也不足以化解人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2021年人才短缺报告》指出:全球范围人才短缺创15年新高,中国大陆创6年新高。中国大陆的人才短缺创六年调查来的最高水平,创造力和原创力方面的技能最稀缺。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28%的企业面临人才短缺困扰,比2019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六大行业和九大城市与区域的雇主均预期增加员工人数。其中,大型企业的雇佣预期最强健,净雇佣前景指数为+39%。

根据“双循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等战略任务,高校应努力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1.办好高等继续教育,把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让更多城乡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

2.服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拉动经济内需,扩大就业范围,为国家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

3.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平台、对接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继续教育。

4.服务“中国制造2025”,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2个重点领域和金融财政、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以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内容,实施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人才。

5.服务国家六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社会重点领域五类人才(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教育、政法),发挥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

6.服务“健康中国”,加强全科医生、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等人才队伍培养,培育医疗卫生人才。

7.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8.服务“新农村建设”,对接区域乡村振兴需求,开展实用性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9.面向边疆、老少边穷地区提供各类教育服务,为促进教育公平、精准扶贫做出积极贡献。

10.服务“军民融合创新”战略,面向现役、退役军人提供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服务,构建形成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终身学的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新格局,推动部队现代化建设。

11.探讨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

12.继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工作,深入推进现有35个E行动计划,启动新的行动计划。

13.推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开展高层次职业技能培训。

二、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高标准要求,推动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深刻认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构建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体系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们必须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在质量上下功夫,严把教育质量关,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习者学有所值、学有所用,这也是高等继续教育可持续的发展根本。

(一)加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高校要按照高校标准、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新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与学校定位、品牌、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与学校质量相匹配。要建立构建涵盖招生、教学、毕业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抓住改革的要害,在建好课程、设好专业上下大功夫,紧密结合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遴选优质资源,淘汰老旧资源。

(三)切实创新、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服务在职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探索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在线理论学习和线下实训相结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化促进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多种方式运用的混合教学模式。

(四)加强实训、实验、实践环节建设

强化实践环节,重视高新技术、职业技能、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虚拟实验条件和仿真实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和建立实践教学评估制度。

(五)建立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建设支撑校内网络学习、校外网络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加强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完善选课、学习、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三、积极探索继职融通、产教融合,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

高校应紧跟国家部署,考虑国家需求,积极配合,服务决策,做好以下工作:

(一)明确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

1.面向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社会成员开展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面向在职从业人员,以及有创业、择业、转岗需求和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开展相应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规范、文明生活、文化休闲和健康教育等社会生活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2.新时期的继续教育更加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

(1)强调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粗放式、外围延伸、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转为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协调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模式,进而助推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强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的供给侧改革。教育的供给和教育资源更加灵活、便捷、开放,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更加合理,办学体系、管理体系、管办评各司其职,建设新的治理体系。

(3)强调以促进公平为目标的全纳教育推进。保障民生,助推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人才成长通道逐渐畅通。

(4)强调以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以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订制化。产教融合、合作育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

(二)在继续教育培养培训中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以应用性、职业技能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避免专业课程体系普教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加强实验、实践、实训环节。

(三)不断创新合作育人办学机制

1.积极探索推进继职融合、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推进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实践、实训课程,建设一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和数字化资源研发基地。

3.与行业企业共建联盟,共建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共享行业企业的特色课程和师资资源。

四、关于职业教育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需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融合”意味着要打破职业教育举办体制中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抵触的不协调,以及各种矛盾与冲突的现象,职业教育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之间才能够形成休戚与共、良性互动的融合。

第二,“融合”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中人才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链的改造与重构,它类似于所谓新型学徒制的模式,但却是它的“升级版”。

第三,“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走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是一种具有某种“政府/学校”之间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间放权与自主权之间的磨合,以至于形成了某种彼此之间博弈的局面。而产教融合则突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发展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三元结构,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有了更多合法的争取资源的途径。

第四,不同的行业与产业发展对产教融合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企业、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与企业,外向型的行业与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与企业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是非常不同的。所以,产教融合也应该具有不同的形态与着力点。以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与企业为例。这种高科技行业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形成了与以往非常不同的聘任标准,更注重创造性思考、决策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考、想象力、学习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等。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生产活动中某些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技能与岗位很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工作场景将为人工智能所覆盖,智能化逐渐延伸和扩展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数据也成为新的资源,甚至是资本的新形态。这种变化对学校的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导向。

(二)探索举办本科层次的教学

做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顶层框架体系设计,建立深度的产教融合、一体化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实践实验等设计要体现“职业性”,充分整合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学科专业、师资等),增加一些符合本科职业教育定位的理论课、拓展课,确保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继续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引领示范作用

(一)全球正处于经济数字化转型阶段,我国已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2022年2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提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2年2月24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提出探索教师智能研修模式,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

2022年3月2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全方位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教学水平,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一批数字学习服务平台。

(二)元宇宙助力教育数字化发展

全球元宇宙市场规模2020年已达46.9亿美元,2020-2027年间年均增速估计将达到43.3%。

2020 年因疫情影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我的世界》上举行了云端“二次元”毕业典礼,教育元宇宙呼之欲出,也具备了解决教育复杂问题的可能性,重塑虚实融合下教育各要素的逻辑关系。

从2021年开始,“教育”就被认为是元宇宙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元宇宙概念:

至今,元宇宙的概念尚未统一,依旧在不断发展、演变。

《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版》定义如下:“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和数字孪生实现时空拓展性,基于AI和物联网实现虚拟人、自然人和机器人的人机融生性,基于区块链、Web3.0、数字藏品/NFT等实现经济增值性。在社交系统、生产系统、经济系统上虚实共生,每个用户可进行世界编辑、内容生产和数字资产自所有。”

维基百科将元宇宙解释为“是一个聚焦于社交链接的3D虚拟世界之网络。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主要是探讨一个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线三维虚拟环境。此虚拟环境将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增强现实眼镜、手机、个人电脑和电子游戏机进入人造的虚拟世界。”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赋予高校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加从容应对产业智能化升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元宇宙的底层支撑技术,比如网络及运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已经在网络教育领域实现场景应用,搭建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即网络学习空间)。

比如,有试点高校搭建专门的虚拟与实景录播室、智慧体验教室、3D高清虚拟演播室,个别高校正在尝试搭建5G支持的VR沉浸式互动实验室,探索物联网、室联网在继续教育中的融合创新,引入多模态数据监测设备、人脸智能识别终端,旨在提高继续教育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与体验性水平。

但目前的网络学习空间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偏重于信息传播,多个平台之间未能实现有效交互,共享,存有教学资源孤岛的弊病,而元宇宙可以实现各类平台资源的对接。此外,网络学习空间还不具备社会性,未建立运行规则,未能实现物理空间的数字孪生。

(三)元宇宙的思维模式,将赋予网络学习空间更丰富的内涵

第一,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是数字化的。学校需要将传统的教材的静态内容,进行数字化,以3D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摸等多感官去体验和强化知识。

第二,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是共享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性在学习空间中自定义自己的教室,利用丰富的共享资源,搭建课程内容。比如,可以向学生展示空间几何的构建、宇宙大爆炸的过程,甚至可以穿越千年和伽利略一起完成自由落体实验。

第三,网络学习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去直接体验、构建、学习知识,可以自行通过引导、观看和实操去完成学习,就如同玩一个大型三维游戏。每个学校都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定制不同的学习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四、网络学习空间应该具有社交性。网络学习空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逼真的教学互动场域,具备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四大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进行社交,并按照一定的社交规则,进行沉浸式的社会交互,形成一个大型、互动式的教育社区。

第五、网络学习空间应该注重内容设计。教育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的系统工程,虚拟现实不能一刀切,全盘将真实的教学环境完全复制到网络学习空间中,而是对物理世界的再开发,应该优先将无法在物理空间中实现的或者教学成本非常高的课程或案例,数字孪生到网络学习空间,补充物理世界的缺憾,实现虚拟世界服务现实世界。

第六,网络学习空间应该是去中心化的。现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往往局限于单向传输,资源“高地”向资源“洼地”传输,去中心化,意味着资源可以实现双向传播,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良性循环。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推动教育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平台支撑、资源供给、教学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中发挥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向校内教育共享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二是,为学校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等各类教育教学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不断迭代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促进校内教学模式改革。

四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教学支撑体系,为高校打造新一代学习环境。

五是,构建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为高校的智慧学习、智慧校园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在智能时代,我们高校继续教育应该继续发挥优势,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基于学习者发展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

围绕学习者发展核心素养,遴选教学材料。

聚焦学习者发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式。

(五)智能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建设重点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5G作为新一代信通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高校可以利用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为实现同步课堂、在线学习等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将人、设备、数据和知识实现互联互通,加快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进程。

智能环境:利用物联网将对教育环境和非在线的教学行为数据实时识别和收集;利用云计算促进资源协作和共享;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空间,变革时空教学环境,促进具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活动的开展。

系统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等教育教学平台需要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智慧学习环境搭建原则:

遵循学习规律,配置合适技术。

适度支持服务,促进有效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源建设

    建设与新技术相匹配的资源。教育资源是教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资源要求的层次更高,未来的教育资源将远远超过现在的书籍、音频、视频、网络课件等载体,囊括VR、AR以及目前还在实验室中的各种新型资源模式,更复杂的资源形态对资源共享、资源联结和个体差异化的资源应用都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3.教学模式与环境

构建智慧教学与学习环境。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相互渗透,智能化、自动化也在不断增强。VR(虚拟现实)与AI(人工智能)的融合,可以应用在分布式虚拟仿真条件下的教育场景,实现虚拟课堂、虚拟实验、虚拟培训场景中的智能化交互,促进高阶的探究式、自适应学习。

4.学习模式

总体原则:要建立在技术驱动下、智能化的混合式学习模型。

从学习环境来看,能够创设无边界的环境支持师生的个性化发展。

从学习空间来看,能够感知学生的学习特征,适配学生的学习需求的。

从学习方式来看,能够支持灵活可变、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

5.质量监管模式

形成智能化的质量监管模式。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形成从评价、评估、监督、管理等一体化的智能监管模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在全力开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同时,高校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改革创新,更好的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新格局下,高等继续教育的建设重点:

专业为基础、课程为核心,需在建好课程、设好专业上下大功夫。

要以内涵式发展为重点,建立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在应用型、岗位技能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达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