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感知继续教育大环境,分析自我优劣势,准确定位自身。
二是通过不断试错,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路径,规范发展,切不可盲目极端,甚至违规操作。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踏踏实实、尊重规则和市场需求去做。
三是寻求市场需求,确定市场,建立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激活教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不断实践与总结,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根据自己院校特点探索出来的路径,才是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比如,看到别人做总裁班,自己也跟风,结果招生并不理想。切忌盲目跟风,别人的特色是别人的,自己独闯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特色。
五是要在大众化与特色化之间,做出理性选择,不可偏颇。
做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切不可想当然地做,而是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社会需求、教育环境、学校政策、自身能力。
为什么有的教授通过非学历教育一年收入四五千万,而有的继续教育院校一年甚至多年都无法建设好项目?无法盈利?
以我们院校所走过的路程来看,有时候并非是自身能力不足,而是时机问题。比如,我们刚开始做项目时,也模仿,也做自己的特色项目,可是一直找不到市场。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看到我们和标杆院校并无多大区别,后来才发现是时机未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后,市场终于打开了,这才有了信心。
院校做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要注意自身优势,如下图所示:
总结自己在做项目时所走的弯路,经历过特别低潮的时期,很崩溃。想象很美好,现实残酷。
半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模仿过别人,却遭遇失败,拿院校的特色专业做项目,也没有市场。
痛定思痛,他从项目的设计、培训主题、价格、人员素养等方面,参考别的院校,查找原因。
一是做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时,一定要寻找市场需求,要思考学习者付费的理由是什么,不能闭门造车,自以为是。
二是要注意院校的特色专业不一定是市场的特色培训项目,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院校,别人介绍的项目不一定能成功。从学历继续教育到做市场研究,再到变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有很长的路要走,靠抄袭他人的模式绝无出路。
三是要注意培训环境的舒适性:有些学习者对学习环境要求高,教室空间要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大,不能拥挤,不能装满。音响要好,投影要好,宿舍环境要好。
四是提供良好课程和服务。为学习者提供当地美食地图,供学习者在学习之余,体验当地文化。
五是价格不是决定项目成功率的唯一因素。需求不同,价格不同。当需求高端课程和服务时,高价格照样有市场,否则价格低,照样没有市场。
六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痛点是:硬件、制度、客户、人员,缺一不可。
硬件要舍得投入;
制度要依据自身情况而定,要自己经历,万万不可照搬照抄;
客户的需求不同,项目设置就不同;
人员一定要有可替代性,不可因某一教职工的离职而造成项目的停顿或流产,员工之间要相互学习。
七是起步阶段即使没有优势,也有可能做好,信心重于一切。在别无选择时,只能适应市场。打造好团队,形成局部优势,再逐步扩展,不可急于求成。团队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八是学会规划团队成长路线,规避风险。严格自我要求,不碰红线。要作长远规划,项目要有可复制性,以降低成本。不可复制的项目,投入过大,轻易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