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科技人才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西南科技大学依托理工农多学科综合的优势,紧紧抓住民族地区人才振兴这个“牛鼻子”,广辟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兴旺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大学生走村入户宣讲政策、专家教授田间授课、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强化科技培训等手段,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带得动”的“四得”新农人,有利助推了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一、基本情况
西南科技大学自2012年开始,先后定点帮扶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始终坚持以智力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帮扶为重点的帮扶思路,通过实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志智双扶等措施,展示了学校围绕党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面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推松潘县、布拖县顺利摘帽以及6个贫困村近3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贫困地区脱贫后,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和四川省定点帮扶工作的有关要求,用科技赋能新农人,积极推动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和凉山州布拖县、昭觉县、木里县等20余个少数民族县的乡村振兴工作。
二、做法与成效
(一)学生入户宣讲政策,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西南科技大学发挥农科学子专业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派出300余名学生深入基层、走进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和科技支农,宣讲乡村振兴政策,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文化振兴,在感悟中觅传承。通过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的“温暖之路”、重走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碑等活动,探源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助力推动将红色基因写进乡村振兴,以布拖县地洛镇依子村的禁毒防艾、农业政策宣讲与培训和文化活动等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在创新中谋发展。通过深入茂县凤仪镇农户青脆李种植基地、松潘县黄龙乡树莓种植基地等20余个基地的实践,对农产品种植技术改进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科技兴农,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生态振兴,在实践中开新局。通过布江蜀丰产业园调研,助推一二三产业在高原的融合发展,以栽种马铃薯为核心的“马铃薯原原种脱毒-原种繁殖-第一代育苗-产品加工-销售”的成熟产业链为突破口,为农村面貌带来的蝶变,助力低碳环保事业持续发展。人才振兴,在担当中勇作为。深入阿坝州和凉山州的农业企业和田间地头,指导的高原夏秋草莓绿色种植技术、金川雪梨提质增效措施、布拖高原蓝莓加工技术等一大批成果,永远留在了当地农民家,正在逐步发挥效益。通过研究生专项实践的方式,将毕业论文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继续扎根基层实践,多维度培养农科学子在中国大地写论文的能力。组织振兴,在奉献中办实事。在定点帮扶的布拖县地落镇依子村,与当地村干部、党员代表以及致富带头人开展了生动的交流活动,通过专访和调研学习和弘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精神。
(二)专家进村寨解难题,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缺的是人才、项目和信息,西南科技大学正是看了这一点,选派了科技部“三区”科技人才、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67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特长,深入阿坝州和凉山州的二十余个县进行现场科技培训,有力助推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阿坝州松潘县雪山梨专业合作社,果树专家从品种选育、绿色栽种、电子商务营销等方面,把培训课堂开到村寨和田间地头,给农民做示范,解难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农业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实现了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和经常性培训指导,松潘雪山梨合作社紧密依靠专家团队,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依托学校构建畅通有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网,在校内设置销售专柜,学生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以及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产品推广,有效解决了合作社105户农户的卖果难题,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使松潘雪山梨在当地成为了“叫得响”的富民产业。
2018年开始,针对金川雪梨品种退化严重、效益低的难题,学校科技特派员团队发挥各自专长,从品种、种植、植保、加工、营销、一二三产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专家团队连续三年的跟踪服务下,兴和家庭农场完善了金川雪梨全产业链,将雪梨“吃干榨净”,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从新品种引进筛选、矮化密植栽培、标准示范园建设到雪梨膏加工制作、标准化厂房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连续三年雪梨膏销售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带动了10余名贫困户就近务工,2020年其雪梨膏加工品成功入选国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832平台,面向全国销售,极大提高了雪梨产业效益,有效破解了雪梨丰产不丰收的难题,促进了金川雪梨产业绿色、高质量和高效发展。
学校专家紧抓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工作,持续开展现场示范和培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共建基地推广成果,练好乡村振兴“基本功”
学校依托农学学科优势,科技特派员带技术、带项目,建立了藏猪保育、高原草莓引种生物学研究、道地中药材抚育以及竹类、魔芋、附子、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基地50余个,示范推广科技成果,全链条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阿坝州高原地区冷凉气候条件,学校农学专家充分挖掘松潘县高寒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培育形成致富新产业。突破夏秋草莓低温强日照条件下花芽分化差、授粉受精不良的技术瓶颈,建立起完善的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文农旅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价值,累计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11个县的高原地区推广5000亩以上,填补了夏秋无草莓果实上市的空档期。摸清了蓝莓品种生物学特性,解决了蓝莓品种“北种南引”难题,研发了鲜食加工兼用、错季成熟的品种,开发了蓝莓果酱、果酒等加工品,蓝莓面积从10亩发展到上千亩。2017年农学专家将在高原阿坝州的成果“嫁接”到大凉山,在布拖县建立了20亩蓝莓示范基地,实现了蓝莓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起,农学专家牢记总书记嘱托,技术对接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发展高原草莓蓝莓产业,目前在凉山州布拖县会、东县等10余个县发展3万亩,每亩净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团队专家建立了藏香猪保育基地,攻克了藏香猪提纯保种难题,让藏香猪数量快速增长,科学喂养让藏香猪香飘高原,从年出栏不足千头到两万头,成为藏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四)农民上大学学本领,培养乡村振兴“排头兵”
学校把支撑和引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智力帮扶”的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农民上大学,博士下田间”、“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工程。西南科技大学以校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载体,选择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种养殖示范大户200余人到西南科技大学“上大学”,按照“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方式开展培训,农民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内容。既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实用技术的课堂教学,又有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片现场考察、农村致富带头人传授发展经验,效果明显,深受欢迎。
工程实施以来,培训农民、农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专家、博士进村寨进行技术指与田间示范100余人次,培养了200余名本土的“田秀才”、“土专家”,成功创建了2家省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技术(品种)20项,并新增推广种植面积10000余亩。开辟了以高原草莓、蓝莓、雪山梨、藏香猪等为代表的产业项目,突破了一批关键性技术并得到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松潘县雪山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洪在“上大学”后,眼界大开,思路骤然开阔,带领全体社员应用学到的“真本领”,统一技术规程,规范梨园管理,合理间套作,梨园管理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纷纷种植雪山梨,种植面积从1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余亩。松潘县高原生态养鸡场负责人张进,通过“上大学”及参观了规模化养鸡场后,触动很大,优化了自家圈舍的设计,严格按照“大学”里学到的技术规程进行绿色养殖,一举成为松潘县中小学生营养餐鸡蛋唯一供应商,目前,张进正在应用学到的“真本领”,扩大养殖规模,准备从1万只的规模扩大到10万只,为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参与乡村振兴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