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乡村振兴案例> 学养相济,以学促兴 > 正文

学养相济,以学促兴

——以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上海开放大学奉贤分校在上海市奉贤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着开展社区教育、市民终身学习活动指导等职能,以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作为面向农村老年人口的活动阵地,在素质提升、技能训练、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功能的发挥,促进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奉贤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创建成果。

一、案例背景
     (一)农村老年群体增多,服务体系健全迫在眉睫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更多年轻人奔赴城市寻求发展机遇。由此农村居住人口的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本地村民中,超过85%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的加大及平均生命周期的延长,加大农村福利事业压力的同时,因老龄问题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加之老龄人求知、求康、寻友、寻乐等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中“健全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这一任务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二)课堂服务能级有限,宅基功能拓展势在必行

村庄以老年为主的人口特征,决定了教育服务供给应更为有效和聚焦。原有宅基课堂重点关注村民的学习心理及心理期望,强调学为所需,学有所得,而在学习应“有的放矢”的实践意义及对乡村全域发展的社会价值层面考虑不足。为此,政府整合分散的“宅基课堂”,并将老人在生活层面的需求纳入到“宅基课堂”能级提升的框架内,将功能单一的“学堂”扩充至涵盖康养、学习、议事、聊天的“四堂”,统称为宅基睦邻“四堂间”。

(三)互助养老优势明显,更高品质养老为民所需

“不离乡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老年人服务需求和社区供给间不尽匹配,老年人养老质量难以保障。而以宅基这一生活栖息聚居地进行片区划分,打造“四堂”,开展协同式互助养老,旨在帮助消解机构养老远离乡土的恋乡情结,减轻家庭养老的孤独无助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可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应民所需。

二、实施过程
     (一)顶层设计,形成教育合力

奉贤区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正视乡村老年人“原居安老”需求及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先后出台《奉贤区创建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指导意见》《奉贤区扶持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发展实施方案》等,形成以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村委负责、老人自愿为机制,多元力量协同共促的建设格局。

(二)主动作为,深化教育内涵

以此为契机,学校主动融入、乘势而为,会同区教育局、各街镇社区学校、居(村)学校等,全力打造村民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工程。

一管理融入。将宅基睦邻“四堂间”纳入社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指导服务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工作范畴,并通过点上调研、总结,进行面上推广、辐射。

二师资融入。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号召街镇机关干部、村两委班子人员到“四堂间”宣传讲解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乡村发展愿景;邀请专业人员到“四堂间”开展卫生保健、科学养身、权益保护、家政服务等知识案例、咨询服务;吸纳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工匠等乡贤志愿者,发展学习团队,实现以贤促贤。

三课程融入。建立覆盖广泛、灵活多样、供给丰富、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库,开展课程配送和点单进“堂”。如:流动播放和展出区史、镇史、村史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视频;编印和发放乡村传说、志士贤人、乡风民俗等图文结合的读物;配送疾病防治、科学养身、权益保护等图书影像;完善空中老年大学收视点配套建设等。

三、工作成效
     (一)发挥党建引领,完善了村民自治

宅基睦邻“四堂间”作为“时政微课堂”的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员干部”为龙头,以“乡贤志愿者队伍”为骨干,引导全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成村民参与性治理及可持续社区建设的行动。由党员干部、专业师资、志愿者等广泛宣讲村规民约,与村民共同解读社区治理案例及商讨乡村公共事务等,村民在参与共治中,维护了作为村庄发展主体的权利;在协同善治中,习得处理乡村公共事务、解决邻里纠纷等方法;在主动乐治中,担负起建设和美乡村的使命。

    (二)传承乡土文化,涵育了乡风文明

历经岁月沉淀而延续至今的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文明的烙印。宅基睦邻“四堂间”的各项工作精准提炼向善向上基因,不断注入新时代内涵。其一,将质朴的乡风民俗、良好的家风家训、优秀的传统美德等转化为学习材料,与时代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新乡贤文化相融合,涵养了守望相助的乡风、明德向善的家风、淳朴质厚的民风。其二,与乡情村史馆、家风家训馆、红色堡垒等文化阵地相联结,共同打造了村民的精神家园。其三,培育了一支有激情、在状态、敢担当、善作为的“新乡贤”志愿者队伍,以贤带贤,繁荣乡村文化。

     (三)满足发展需求,提高了生活品质

村民通过“四堂间”内话生活、议时事、谈发展、学新知等定制化、常态化的教育活动及自主开展的微型特色活动,获得和应用知识。同时部分老人将习得的技能以“志愿小老师”的形式惠及更多人。从学习者到教学者的身份转变,进一步使学习成为丰富个体生命意义、实现精神能量转化的有效活动,在激活个体发展主动性中,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活力。

    (四)创建和美宅基,呵护了乡村生态

受“村规民约”的长期影响及思政教育的熏陶内化,老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于是,“和美宅基”工作提上日程,经讨论形成“美丽约定”。作为村规民约的升级版,其通过村民参与、村民制定、村民遵守的方式,用“村民的话”管好“村民的事”。村民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畜禽数量超标、蔬菜种植无序、河道随意侵占等纳入其中,并设置公示牌用以监督考核,以发挥草根宪法作用,在凝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意识的同时,有效呵护了乡村生态。

     (五)增强发展动能,促进了产业兴旺

宅基睦邻“四堂间”面向农村老年人开展乡村适需的技能培训。其一满足“家门口再就业”的岗位所需。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老人通过岗位指导服务,如导游礼仪培训、摇船技能培训等参与到村庄建设的共同行动中来,增强老年人“老有所为”的自我价值认同。其二提供“农产品增收”的经验指导。对于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乡村,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四堂间”及农田为农户培训相关技能,解答种植疑惑。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为农户开辟增收新路的同时,“四堂间”开展的“工艺微传承”也持续助推产业朝向兴旺、长效和高质的目标前进。

四、案例启示
     (一)发展愿景: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

任何教育形态都是开放多元的系统,置身于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架构之中。农村老年教育既要基于农村社区,又要主动走出社区。如开展宅校联谊,吸纳青年学生力量和科研师资队伍,共同培育高质量创新成果;建立宅居联合,将服务对象扩展到“新奉贤人”;发展“乡土课堂”,给予返乡孩童更为独特的生命感知等。

     (二)实践理路:农村老年教育赋能“老有所为”

我国老年教育注重赋权增能的功能。即“四堂间”提供的教育服务要与老年人的发展性学习需求和“老有所为”的社会性发展需求形成对接。在可持续的教育支持环境、多元的教育资源供给、广阔的教育服务空间里,因劳动能力降低产生的自我价值否定,转化为“老有所为”的心理依赖和行动基础。这正是“四堂间”的亮点所在:帮助村民以再就业的形式参与到生产活动;以再志愿的形式参与到社会服务;以隔代互学的形式参与家庭生活;以自学、同伴帮学、团队带学的形式参与终身学习。

五、案例图景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xczxfwal/35047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上海开放大学奉贤分校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