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锐
武汉大学
一、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推进战略
(一)市场化战略
继续教育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继续教育产业化就是要运用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市场导向、市场交换的运作方式,通过市场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只有运用现代产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资源,调动社会资源,刺激有效的继续教育需求和消费,使继续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实现继续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产业化除了使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外,还会使继续教育以党和国家的、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使继续教育更符合实际,更贴近市场,更加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建立继续教育市场调节机制离不开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如: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整继续教育的品种和数量,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继续教育机构的正当竞争,促进继续教育机构选择教师的竞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价格。因此,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化战略需要政府政策与法规的引导与推动。
(二)国际化战略
继续教育市场化与国际化是推进教育产业化两大支撑。从继续教育发展前景与基础教育横向比较分析,最明显的趋向是其市场化和国际化,继续教育服务开放程度取决于其市场化和国际化。继续教育服务具有特殊性,继续教育市场开放尚未成熟,但知识经济对大学及各类继续教育机构的依存和需求,将极大地推动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知识信息将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的特性决定了继续教育要顺应经济和教育国际化。必须保持与国际社会的密切接触,推进跨民族和国界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此为契机,继续教育市场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未来的“买方市场”,由有步骤地适度开放市场转向多种形式的全面开放市场,进而打造成“国际型”的大教育市场。
国际化战略推进需要国际化发展视野与思维,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推动继续教育高层化,进一步拓宽继续教育合作交流形式,拓展国际化渠道,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参与继续教育领域国际竟争项目,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国际化,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领域内学术交流,增强继续教育研究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引入国际认证制度,加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创造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批有水平的、符合国际化需要的继续教育高校,构建我国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
政府要开放继续教育市场,就要鼓励继续教育办学多元化。开放继续教育市场,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等依法合规举办继续教育,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实力。开放继续教育市场,应开放“基础”行业为先,逐步扩展到“特殊”行业,使继续教育教育产业化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不断扩展的局面。通过公平竞争,使继续教育出质量、出特色、出效益,促进继续教育上水平、上档次、上台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新制定新机制下的继续教育法规,保证继续教育主体充分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利。
(三)标准化战略
继续教育标准化战略实施是推进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继续教育标准化指导,如:内容标准化、行业标准化、教学过程与实践流程标准化建设等。用人单位对继续教育机构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从自身利益和成本效益出发,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特定的职业劳动的知识和能力,能迅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的是效益高、投入少,回收期短的应用型人才,而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甚小,甚至没有要求。企业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力求多使用复合型人才,能在多个岗位上发挥作用,以降低企业的人力管理成本。
建立行业机制。继续教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机制的保障,例如要确定行业准入机制,培训师要有准入资格证书。培训师是一个专业,应该有专业证书证明,需要一个专业标准来把关;培训公司要有经营资格。行业资格是行业顺畅运行的保障。准入机制应包括准入和淘汰的职业运作模式,根据行业职能分工,促进产业链形成。
加强继续教育产业的分类指导也是标准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分类是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分类,就不会有正确的指导。要按照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细化服务方向、丰富服务内容,引导继续教育产业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咨询,又有培训,既包括研究,又涵盖传媒的完整产业链,这样才能使继续教育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满足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才能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四)品牌战略
继续教育产业化必须创建品牌。创建品牌就是要创建名牌机构,培育名牌师资,建设名牌课程。在继续教育市场上,品牌就是通行证,品牌就是形象,就是效益。只有树立起了继续教育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应多头并进。
一是实施精品教学模式,即精心编制的教学计划、精选的教师、精华的教学内容、精新的教学方法和精细的教育管理。
对那些社会影响较大的继续教育项目,要配置最优的师资和最好的教学资源,根据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尽量采用研讨式、互动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咨询、企业诊断、科研课题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创建品牌培训、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实行教师聘任制度,选聘政治思想好、教学水平高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参与培训教学工作;坚持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组织学员评教活动,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要进行调整;实行继续教育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进修班、研讨班,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推行教师下企业制度,组织教师到企业考察学习,参加实践锻炼,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学科齐全、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培训师资队伍。
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增强顾客满意度。
对继续教育机构来说,就是要以本单位教育品质高、服务优、形象好以获得买方——求学者和用人单位的高满意度。因此,赢得生源,拓宽市场,不仅要靠公共关系,更要靠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这样,继续教育服务品牌才有竞争力。
面对国外教育企业全面抢滩中国的严峻挑战,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继续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下大力气建设一批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有发展、真正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继续教育机构,引导其沿着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良性竞争,进而实现继续教育的产业化经营。同时,还要培养和规范继续教育市场,通过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国际形势,因势利导,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把企业做大,把产业做强。
二、大学继续教育应实现企业化管理
要实现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关健在人。实施企业化管理,必须建立绩效管理模式,进行以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继续教育企业化管理创新。
(一)企业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企业化管理以“企业化”为内容而区别于企业管理,具有自身的针对性,它是以事业单位的管理实践作为自己的实践客体。它既不是把实施对象变成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也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管理的一套办法照搬过来,而是从实际出发,把企业管理中一些适合于事业管理需要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移植和借鉴。它是以实践对象所提供服务的商品性或有偿性为前提,以经济办法为调节手段,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通过一定目标管理的形式,确立实施对象与隶属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
由此可见,实施企业化管理,并不改变实施对象的事业性质,只是按照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重新调整实施对象与隶属主体的事业关系和经济关系。既区别于单纯的事业型管理,又区别于实行企业管理的经济实体。目的在于把市场机制纳人事业管理之中,以增强实施对象自主经营,主动服务的活力,从而尽可能地激发实现事业管理总体目标的积极因素。
因此,大学继续教育内部企业化管理具有商品性、目标管理制约性、行为的专向性、非盈利性等特点。
(二)企业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基本原则的延伸和发展
大学继续教育企业化管理是指继续教育机构和部门通过参照企业管理的运作方式来管理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置于市场竟争的处境中,通过出售自己的服务而获得收入,取得更大社会效益。
在实践中,如何科学地实施企业化管理则必须以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确立内部企业化管理单位与隶属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确立职工与所属内部企业化管理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合理地确定内部附属生产单位在实施企业化管理之后与其它各内部单位在相互提供服务或劳务之间的经济关系。企业化管理的实质是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目的并不主要是去盈利,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对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一方面以最大限度地为本单位增收节支,增强单位自身的经济实力,弥补资金的不足,为国家减轻学校负担;另一方面以通过单位的外部扩张,实现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壮大办学规模,增强竟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通过企业化管理,大学继续教育还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把握末来发展先机。
(三)大学继续教育实行企业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1.确立办学单位的经营管理主体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鉴于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资产的特殊性,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办学实体的资产来进行核查和产权的界定,确定用于继续教育办学的资产数额,明确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委托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承担日常管理和保值增值的责任。与此同时,明确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两者之间的关系。
2.精简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从继续教育办学实际需要出发,改革内部组织构架,建立科学的岗位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实体单位模拟企业化运作,其主管机构履行协调职能,而办学单位则独立核算,相互监督制约,形成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
3.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管理,可通过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评价等及时准确地获得职工的工作信息,为薪酬调整、奖金发放以及员工的升职、降职、调岗、培训等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对员工管理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指组织通过参与管理的方式定目标,并经过逐级分权而使下层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4.建立一套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打破身份职称界限,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以聘用合同的形式确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人事关系及双方义务和权利。建立岗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要求,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依据“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竞争激励”的原则,把职工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加强聘用管理,健全考核制度,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后,要加强聘后管理,建立健全聘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考核是人员选拔任用、培训、进修、人员奖惩、工资报酬等的主要依据,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人员考核的约束激励作用。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推行岗位固定与岗位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鼓励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
5.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
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根据个人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不同,合理拉开工资报酬的差距;按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按照岗位责任定年薪,年度业绩定奖惩及特殊贡献定奖金等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重视人才,工资报酬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同时要建立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
继续教育企业化管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具有自身的内涵、特点和实践基础,需要在继续教育办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深化。随着继续教育办学实践的发展,其企业化管理这一改革形式,将对促进大学继续教育事业发展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胡 锐 武汉大学教育学者、国学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