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学术交流>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战略(一) > 正文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战略(一)

胡锐

武汉大学

 

高校继续教育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层面统筹考虑、研究谋划继续教育发展的机会极少。

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师资,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始终存在疑虑。

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对市场研究不够,对客户需求研究不够,缺乏一支负责培训项目研发、营销推广的专业队伍。

这些问题如何通过创新发展解决?

新时代继续教育所呈现的新趋势是什么?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分。继续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发的凸显。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继续教育正从大学的边缘走向中心,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与发展同步的新形势。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当前继续教育工作者关注与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着力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取向与创新思路,以此抛砖引玉。

一、新时代、新常态新内涵

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而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则恰恰是这“三期”的应对之道。增长速度的新常态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是从结构失衡到调结构;宏观政策的新常态是从强刺激到微刺激甚至不刺激 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改革红利、技术红利、人才红利将成为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衰减后接力推动增长的强大力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互动也将是巨大推力,区域差异则提供了巨大的腾挪空间。

“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主要有经济新常态、从严治党新常态、社会治理新常态、文化强国新常态、生态文明新常态等等。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主要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开放格局上,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更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完善和国际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

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12月,新时代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汉语盘点2017”活动年度候选字词五大候选国内词。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现在,中央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赋予其新的定义——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崭新而且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态势。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新常态是一个长久的时期,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我们的观念要适应、认识要到位、方法要对路、工作要得力。

二、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新问题

(一)规划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层面统筹考虑、研究谋划继续教育发展的机会极少。对蓬勃发展的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继续教育类型和形式,对继续教育如何管理、如何办学,对学校和院系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职能分工等,缺乏深入思考,难以做出高屋建瓴式的规划指导,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工作缺乏先导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短视行为频出,普教化和行政化色彩浓重,给继续教育事业和高校整体工作造成巨大伤害。

(二)队伍问题

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存在两支队伍,即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师资,多数教师是偶尔兼任继续教育课程,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少研究,从企业和社会上外聘教师也是极少数,没有师资共享机制,缺少开放意识,大多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自己跟自己玩”。管理队伍的流动性也很大,尤其是领导层变动快,而中低层管理人员大多缺少培训,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分配和财务问题

一些高校继续教育的分配政策不科学,把继续教育纯粹当作“提款机”,不是“放水养鱼”,而有“竭泽而渔”之嫌。高校对继续教育基本没有投入和必要的建设,甚至还因各种原因压缩继续教育发展空间。作为“准市场化”的领域,有些高校对继续教育仍然沿用一套行政的、计划的、大一统的、僵硬的财务政策,忽视市场规律,严重束缚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四)质量和社会效益问题

目前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始终存在疑虑,这说明继续教育工作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些学历教育项目师资不全、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流于形式,一些非学历教育项目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不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扩大影响、赢得声誉等方面为高校增光添彩,而把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有意淡忘,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五)适应市场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对市场研究不够,对客户需求研究不够,缺乏一支负责培训项目研发、营销推广的专业队伍。继续教育部门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均有待加强,对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都亟需提升。

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出现这些问题,有其深层原因:管理层存在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高校继续教育长期依附母体未能相对独立,未能主动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钝,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缺乏科学认识和把握。

三、新时代继续教育新趋势

(一)以学历补偿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常态下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

以前,缘于工作性质的差异性,相比科研型及教学型的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更低,学历层次结构也更为复杂。在此背景的下,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多以学历补偿为主,辅助于一些大众化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然而,现阶段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管理人员的同志多数已经接受了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对以学历补偿为主的继续教育并不需要,而是转向寻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二)相对闭塞的继续教育循环模式无法满足新常态下追求广渠道、多交流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

高校扩招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的配置一度呈高度紧张态势,而对教学、科研的重视又往往忽视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投入,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内部循环模式,缺少与外部社会及高校的学习交流。然而,现阶段正在兴起的高水平引进去、大规模走出去的路径模式,对于相对闭塞的继续教育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建立广渠道、多交流的继续教育模式。

(三)短视化、碎片化的继续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追求终身教育体系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

长期以来,以学历补偿为主的继续教育更多是服务于职称评定、晋升考核等直接性、暂时性的目标,故而使得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呈短视化、碎片化特征,尚未营造终身教育的学习氛围。然而,现阶段对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要求,倒逼各界努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当首当其冲,以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为突破点,建立并完善高校各层次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相对传统、单一时空的继续教育方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追求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时空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是以函授、面授的形式为主,教育方式相对传统、单一,而教学管理人员大多有固定的坐班时间和地点安排,这使得以往相对传统、单一时空的继续教育方式受到了诸多限制,既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无法获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难以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然而,现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突破性的教育教学平台,迫切需要通过有效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提供多时空的继续教育方式选择。

(五)同质化的继续教育模式和内容无法满足新常态下追求质量型、差异化的继续教育学习需求

由于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真实需求了解,加之领导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不足,使得高校间的继续教育模式及内容均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然而,继续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市场性双重属性,同质化问题是忽视市场性属性的重要表现,需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中逐步引入市场竞争的要素,吸收引入更多的可利用教学教育资源,快步走向质量型、差异化的继续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胡 锐 武汉大学教育学者、国学教育研究者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1031/35362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学术交流

开发线上教学的家庭资源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