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学术交流>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 正文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吴   斌    范太华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应承担的基本职责,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构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高校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是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续教育高效供给的新基石;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理论研究是继续教育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建设高效支持服务保障体系是继续教育着力提质的新生态;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环境应用是继续教育加速赋能的新趋势,是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质量;高校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吴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继续教育

【课题来源】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委托)“湖南省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0-WT014);2021年中南大学“十四五”规划实施对策研究课题“继续教育高端转型提质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教育的高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对教育发展满意度高、获得感强,二是教育的发展要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校继续教育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负有“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重任。如何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高校制定继续教育“十四五”规划、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高质量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教育部提出“更多供给、更高质量、更优制度、更新技术、更全保障、更强治理”[2]的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问题。

一、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是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

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个“新”是不可离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把握、贯彻、构建”三个步阶反映了全过程各环节的递进关系。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要在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和高校继续教育职能及发展实际,将“三新”贯彻落实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提质的全过程、各环节,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检验继续教育成效和贡献的标准,在体制机制、结构类型、内在活力、保障措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到把握继续教育新发展阶段、贯彻继续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向高质量迈进。

(一)把握继续教育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升级转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要有实质性进展。为完成这个任务,高校继续教育任重道远。

纵观当前的形势,一方面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应前所未有地担负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继续教育历史沉积下来的发展水平偏低、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发展状态自然放任等不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问题亟待改革解决,同时,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不够强、治理效能不明显等问题异常突出。这就决定了在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中,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对“高水平高质量”有准确的认识。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让更多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职责,也是高校开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深刻认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构建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体系成为我们新阶段发展的目标。高校要认真研究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人才培养分别需要什么样的高水平高质量,并以此指导继续教育工作全过程。

2.对“高水平高质量”有实现的能力。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围绕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继续教育保障体系和创新机制、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继续教育发展能力和引领作用等重大问题,持续转型提质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要坚持“创新、内涵、质量、融合”协同发展,努力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一流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在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行业特色发展、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双一流”建设、促进国际化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理论等方面,应有更强的显示度和更大的贡献量,在继续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研究、服务数字经济、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为世界高校提供中国智慧、经验和方案。

3.对“高水平高质量”有明显的效果。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必须在创新性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力军和骨干作用。要从质量上下功夫,严把教育质量关,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继续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二)贯彻继续教育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或说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1.继续教育发展要由“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社会需求发展”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是高校的“卫星教育”,它在围绕高校教育任务转动的同时,随着高校一起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公转”。在通常情况下,是社会发展需求促使高校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以及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时候,是时代诉求呼唤高校超越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引领社会需求发展[3]。高校继续教育引领社会需求发展是深融在四大职能中的,其中又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必须强调高校继续教育在突出立德树人方面的引领作用,要做到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突出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在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融入立德树人具体内容,在学员管理服务方面体现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考核立德树人实施成效。其次要强调在创新教育上的引领作用,除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教育形式创新外,培养出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全民学习的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会,都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树立一面旗帜。

在社会服务方面,高校继续教育不应是等客上门的被动运作模式,而是站在高处,站在前沿,主动作为,通过发挥原创思想作用、传递最新观念方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大应用技术培训等途径,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本身就被赋予了文化发展的引领职能。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强化高校继续教育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社会责任,提高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摆脱庸俗化和商业化,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营造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2.继续教育效益要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社会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狭义的教育经济效益指受教育者的教育消费扣除学校教育投入成本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创收”。因其特指学校获得的经济利益,又称“内部经济效益”。广义的教育经济效益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降低商品劳动损耗,抵扣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经费以后得到的纯利润。因其指称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又称“外部经济效益”。本文所说的是狭义的经济效益,而将广义的经济效益按习惯称为“社会与经济效益”。

毋庸置疑,继续教育发展需要高校参与,高校发展也需要继续教育助力。高校利用其资源举办继续教育,同时具有满足上述两种需求的目的。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没有在教育付出与经济利益之间做到平衡,而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危害了学员利益、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这种现象必然造成高校发展和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阻碍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发展。继续教育效益必须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社会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既拉动教育消费,又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新的平衡。

3.继续教育管理要由“经验管理”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转变。在经济建设中,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高等教育包括高校继续教育的绿色发展,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和筑建绿色校园环境,而应以深化外部治理机制改革、创造“绿色”发展生态,以及推进内部综合改革、构建“绿色”人才培养生态为基本底色。前者包括政府坚持宏观引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后者包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发展氛围。最终实现继续教育管理由“经验管理”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转变。

4.继续教育模式要由“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向“5G+人工智能”转变。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当前形态—线上线下教学,展示出教学媒介多元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方法个性化优势,MOOC、SPOC、MPOC、翻转课堂、微课程、云课堂等一系列新兴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在疫情阶段,其优越性尤为彰显。但是,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仍然有较重的传统教学理念的烙印。在线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融合还只是“物理反应”,学员在目前更多的是“新鲜感”。“加快在线教学由‘新鲜感’向‘新常态’的转变”,使融合走向“化学反应”[4],是当务之急。

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等特点的5G技术必将取代4G,5G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将给教育教学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不断成熟的由机器模拟人类智能做出反应的人工智能,也必将对教学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作为贯彻“共享”理念,也是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要求,继续教育模式要由“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向“5G+人工智能”转变。

5.继续教育资源要由“以学校资源为主”向“多元混合联动开放”转变。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已经不可能离开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但基于Web和 IT的教学资源制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制作高质量的专业视频耗时且昂贵,1分钟视频的制作费用可高达1000美元[5];以学校资源为主所带来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建设及管理缺乏标准规范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发展的一个关隘。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多元混合”“联动开放”。多元混合是从资源形态创新角度提出的,指教学资源应当摒弃单一形态,以多种形态有机契合并留有足够接口的形式呈现,可以按需灵活拆解或与其他资源顺畅组合。联动开放是从资源组织创新角度提出的,指教学资源应当摒弃独立开发,而走政、企、校发挥各自优势,在某个规范下联合制作并开放使用的途径,同时也包括校际交流和国际交流。归纳言之,继续教育资源要由“以学校资源为主”向“多元混合联动开放”转变,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三)构建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要围绕转型提质要求,构建以高质量内涵式创新发展为主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包括高等继续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就是“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6]。为构建这个新发展格局,继续教育必须下更大力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政治思想、工作水平、业务知识和学习自觉性外,还应着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坚力量。

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要做到政治统领以及价值塑造的育人功能更突出、更完备,培养全过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落实。在提高办学治理能力方面,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转型提质发展效果要更明显,地位得到提升,更有力地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在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方面,继续教育研究与创新要更深入,更主动地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在开拓开放合作局面方面,继续教育资源要更加丰富,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在构建继续教育新发展格局中,高水平大学应有更重的责任、更高的标准、更足的干劲、更大的作为、更骄人的成绩,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续教育高效供给的新基石

在继续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事关能否完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教育供给能力、为教育升位赋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打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等要求。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继续教育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将继续教育供给侧指明为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这就对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不断提升继续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两项任务赋予的新时代发展要求。

(一)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等7项具体任务。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来说,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关期的标志。这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又是相当艰巨的任务。高校继续教育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学校“十三五”工作成效和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优势,将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到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继续教育专项规划、制度体系和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转型提质发展和创新发展等各方面和各环节中,充分体现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要不断推进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发展,目标是做到“五个更”,即落实到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服务能力更强,主动适应继续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和支持服务智能化水平更高效,主动承担“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国际化程度贡献更大,主动争取国家、行业培训基地和联盟共建共享特色优势更明显,主动发展基于质量内涵的创新实践成果和示范引领作用更突出。

(二)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要全面建设继续教育制度体系,确保继续教育依规按章开展,推进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质量一流的发展格局建设。具体而言,首先是要建造继续教育的价值体系,从理念、理论高度体现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其次要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科学、精细、有效地规范继续教育行为;再次是要构建继续教育执行体系,确保各项管理体系的执行落实质量;最后是要强化继续教育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四个体系共同发力,形成转型提质发展理论更加科学、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高效、教学监控更加精准、人才培养更加优质的局面,从而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基石。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要支撑保障和持续深化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继续教育理论及路径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国际化战略等,赋能高校继续教育持续转型提质发展,同时还要促进继续教育真正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

三、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理论研究是继续教育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是满足国家战略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途径,又是破解目前继续教育发展突出难题的唯一方法,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已成为共识。被称为“新区建设”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人数呈快速上升增加状态;高校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十四五”如何抢占先机,特色创新发展,持续保持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必定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的曲折历程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非学历继续教育应当吸取这个教训,从一开始就重视起来,避免出现自生自灭或随行就市的无序、低效、劣质乃至不安全的状态。相比于学历继续教育,高校举办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自主权更高,规则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也应更强,由发展理论指导转型提质的意义由此显现。例如,培训质量评价问题就因为未能建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理论,虽然市场“貌似蓬蓬勃勃”,但教学效果基本上处在无法评价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7]。

高校须立足新阶段的国情民情和国家发展要求,进一步开展和持续深化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在规律、培训模式、实现路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研究,要在理论层面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语言和合力,以适应继续教育转型升级和推进继续教育职能发展。

(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发展亟待上升为理论

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在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在党政干部教育、企业领军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高端培训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与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与改进的问题。

回顾网络教育—当时学历继续教育转型的典型—不了了之的“试点”,我们更切身地体会到,要及时总结研究一项开创性工作试验期的经验教训,并形成理论去指导下一步工作的重要意义。当今,在从业人员“知识更新、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加剧”和社会机构举办教育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态势”[8]的叠加压力下,高校将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发展上升为理论(包括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与发展的本质、目的、管理等的规律)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且时机已经十分成熟,不可再延宕。

(三)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理论将接受实践检验

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理论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理论。前者提供原则上的、普遍性的指导,后者在前者的统领下指导某一类或某一项教育任务。

不同高校不同的学科优势和文化精神也会呈现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无论非学历继续教育呈现的管理如何多样、内容如何独特、形式如何纷繁,都将一一接受实践检验,关于体制机制、宏观政策、培训目标、培训质量、培训设计、培训管理、培训保障、培训评价、培训反馈等培训要素的宏观或微观理论,都要在实践中检验是否正确。

综上所述,研究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理论,要深入探索实践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模式和路径以及这些模式和路径的基本规则。要经过基本原理、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通过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归纳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指导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并接受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的检验,使之不断科学、完善。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理论研究是继续教育转型提质的新引擎。

四、建设高效支持服务保障体系是继续教育着力提质的新生态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出高质量、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保障机制”[9],指出了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保障体系建设是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与管理流程构建和实施,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培训目标要求的关键。培训工作支持服务保障体系可通过自上而下的“四维度”进行建设。

(一)研讨转型发展战略,持续完善顶层设计

当前,继续教育职能和服务面向正处在不断发展中,高校的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新领域拓展转型成为必然。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广泛开展战略研讨,明确持续、稳定的转型提质方向,制订战略规划,创新工作思路,提升管理能力,构建保障体系,营造质量文化、开拓培训市场。要组织各层面的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具体落实到深入开展培训政策研制、管理机制改革、培训体系营构、培训资源组织、培训模式创新中,转化为培训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障。

(二)深化管理工作研究,持续满足培训需求

培训形势随培训需求而变,培训需求随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事业单位发展而变。与学历教育比较,培训的特点是“快”。这里的“快”不只是培训周期短,还有内容更新周期短的含义。培训方案、培训方法、培训资源永远处在不断的、快速的调整适应中。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研究。现代培训发展的理论与路径、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培训发展模式、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适合多种对象多种需求的培训管理流程、基于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培训平台建设、谙熟终身教育理论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培训提质工程等方面,都是关乎保障支持服务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且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三)不断完善制度供给,持续保障培训质量

管理制度是培训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规范和质量规定。培训管理服务流程各阶段、办班管理服务流程的各步骤,都要建立制度和方法。要做到精细化、可操作、可检查,同时又要适应不同培训对象的多种特殊需求,还要给管理人员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留出空间。因此,培训管理制度是全面而不封闭的,完整而设有接口的,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保障培训质量,是各项管理制度的共同目的。相对于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的制度建设是一块短板。例如,许多环节没有质量评判标准、对讲授教师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不足、学员的学习质量评价无从下手等。

培训教育的制度不能从学历继续教育那里去移植仿造,否则便是制度建设与教育类型错搭。何况现有的高校继续教育制度在新环境下已经暴露出滞后性与供需失衡问题,原有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继续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10]。培训质量保障必然是制度创新,培训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不只是消解“普教化”矛盾,还要消解“学历化”矛盾。保障培训质量的制度研究及完善将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高校的培训服务能力尚未充分释放,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指学员食宿、交通、医疗等方面的生活服务,更重在学习设计、学习引导、学习交流等方面的学习服务。加强立德树人的力度,完善个性化的品格塑造,满足全面素质发展的需求,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甄别和应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自觉等,都是培训服务的内容。因此,高校应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培训管理队伍包括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培训业务素质、执行力和担当作为意识,为培训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环境应用是继续教育加速赋能的新趋势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破解继续教育发展难题。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继续教育还属于薄弱环节,如期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很艰巨”[11]。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高校继续教育要由过去重在关注开发教育资源,扩展到搭建大平台、发展大空间、建筑新体系、创建新模式等方面,同时,对资源建设也提出了时代化的新要求。继续教育领域要充分而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支撑、推动、引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

应用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战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利用智能技术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开发智能教育助理以及提供智能教育服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明确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这一系列强烈的信号表明,智能时代已经影响到继续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改变继续教育运行技术模式,助力继续教育实践样态创新的关键变量。智能时代的继续教育应积极筑建智能环境,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面实施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方面,非学历继续教育因其“方兴未艾”,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实现继续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数字经济形态下,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网络是重要载体,信息技术应用是重要推动力。数字化奠定基础、网络化构建平台、智能化呈现能力。我们不仅要抓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契机,为各行业提供信息化知识培训服务,而且要将人工智能应用融入培训工作各环节,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提质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助力赋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

[2]陈子季.教育现代化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EB/OL],2020.

[3]张学敏,侯佛钢.从“适应”迈向“引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J].江苏高教,2018,(08).

[4]吴岩.要加快在线教学由“新鲜感”向“新常态”的转变[EB/OL],2020.

[5]陈蕙若等.基于文化的学习设计与研究—AECT2020年会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21,(01).

[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

[7]李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当前的挑战与奋起[J].教育现代化,2020,(13).

[8]邬跃.变局中的高等继续教育[R].北京,2020.

[9]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

[10]刘亚平,戴联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下的制度创新及其路径优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11]陈宝生.落实落实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责任编辑:冯琳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1031/35368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学术交流

国际老年教育发展及启示

学术交流

上海老年教育四十年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