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学术交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角色定位研究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角色定位研究

范双喜,杨永杰,李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任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农业行业复合功能及区位优势,构建以“政校行企”为载体,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产生巨大社会影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角色定位;五位一体

 

教育和乡村振兴既相互依存又辩证统一。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研究背景和文献述评

(一)研究背景探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互动融合发展,确定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乡村振兴战略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机构,面向’三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3]。同时,百万扩招需要职业教育做出回应和变革。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启动了“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决定利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具有较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乡村振兴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应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重新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二)文献述评

1. 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教育在消减贫困当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让人们更广泛参与社会和全球发展。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人力资本看作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主张对从事农业耕作的、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成年人进行培训,促进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4](Schultz,1961)。二是有关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高校在减贫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ashmi,2007)。农业是知识型产业,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5]91(Sinha,2011)。短期训练可增加农民耕作的知识(Theodore,1964;W.Schultz,1954);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有利于劳动力就业的人力资本开发模式[5]93(GibbsRobertM,1998)。三是教育功能的定位。教育问题的产生在于社会变革,教育系统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不协调回。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启示和现实参考。

2. 国内研究述评

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支持。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有内在关联,教育能够促进乡村人力资本提升[7]50(翟连贵、石伟平,2021)。要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城乡融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圆(马建富,2019)。

二是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理所当然要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技能人才[9](习近平,1992)。高职院校不仅要对乡村现有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素养,引导在校生毕业后参加乡村振兴建设,还要培育乡村管理干部。农业科技与教育协同联动,不仅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也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10](金绍荣、张应良,2018);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凹(张志增,2017);农业高校作为涉农人才培育的主要场所,亟需在保障乡村人才供给,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和能力,促进人才进乡村上下功夫,切实通过服务人才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12]3(程华东、惠志丹,2020)。

三是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服务乡村振兴的需求。受政策、资金、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实力偏弱,出现目标偏移、机制乏力的现象,以及学科布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改革创新滞后等问题[13](杨梅、郝华勇,2020),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不契合,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12]3(程华东、惠志丹,2020)。

四是重新确定职业教育角色定位。职业院校需在三个方面创新和变革。首先,要提高对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认识。职业教育需要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谋划乡村人才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之策[7]55(翟连贵、石伟平,2021),要深度开发系统培育,提高乡村人才的能力素质和过硬本领,打破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壁垒,强化激励优化扶持,最大限度释放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红利[14](苗成斌,2020)。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建设。农业职业院校要做好职业农民培养规划,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培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15](郭威扬,2020);变革农业科技教育理念,优化政策组合,完善协同机制,整合平台,夯实保证基础,使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的需求高度匹配(金绍荣、张应良,2018)。最后,要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水平。要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终身教育体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必须相匹配,生产经营岗位需求要与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及发展规模与产业结构相匹配,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16](李凌,2018)。

相关研究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互动的系统性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学院”),对学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树立角色定位,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创新理念、服务路径和具体成效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纵深扩展研究,以探索农业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变革策略。

二、“五位一体”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农业行业复合功能及区位优势,重新确立角色定位,构建以政府、学院、行业、企业(简称“政校行企”)为载体,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培训服务体系,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战略。

(一)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

1. 构建“政校行企”合作机制,畅通人才培养渠道

黄炎培在论述大职业教育观时曾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畔4,因此,“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叫“职业教育机关的使命,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使命就是社会化”[17]106。针对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部门发展战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这三者沟通不畅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技术服务针对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农工委,建立校政合作机制,开办村务管理专业方向学历班,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难题。学院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农村产业需求,开办高素质农民专业。在村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组织部门共同作为培养主体,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了“双班主任、双授课教师、双实践导师”的管理机制,教学内容紧贴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开展乡镇实岗业务轮训,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学院组建乡村振兴学院,完善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统筹政府、企业、学院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不力的问题。

2. 建设“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

针对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契合度不高的问题,2017年起学院连续开展扎实调研,建设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瞄准乡村振兴所需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基层需求,选准关键节点开展短期培训、中高职学历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学院依托农广校系统办学优势,通过短期培训选拔优秀学员进入中等农业职业院校学习,部分优秀中专毕业生通过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到学院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实现了初、中、高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构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解决了京郊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和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新业态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3. 创建“科教创”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研教学产”融合度

学院针对职业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研究、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的问题,依托专业(群),搭建育种基地、“科技小院”平台,通过项目带动,创建“科教创”一体化服务体系。学院设置园艺技术等七大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实施“生菜良种良法配套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学生双创”等各级各类科技推广项目,把技术、管理经验送到了田间地头,零距离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产学研推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服务首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农民大学生培养质量为了解决高素质农民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学院创新弹性教学机制,培养高素质农民,构建了“能力与学历双提升,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模式,实施集中面授、线上教学、现场巡回指导各占1/3学时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8],实现了高素质农民学历与能力双提升。

学院构建“双主体管理、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模式,培养村务管理专业农民大学生。学院与北京市委组织部门根据基层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开设政治与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等教学模块,提升学生村务管理能力,拓展实践操作技能,紧扣北京农村变化,提高教学针对性。在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到乡镇党委政府各科室进行实岗业务轮训;安排学生到村里拜师学艺,提升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先进村开展现场教学,剖析典型案例,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实践水平和乡村基层治理能力。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

1.构建“全链条”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教育。学院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农民,持续培养乡村人才,优化现有人力资本存量。

(1)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对接首都乡村振兴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整合学院专业资源,形成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契合度高、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园艺技术、动物医学、食品安全、水利工程、智慧农业、现代服务、农村经营管理七个专业集群,强化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

学院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群。一是打造国家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结合都市园艺、城市森林、家庭园艺等产业集群需求,将园艺技术专业群打造成为国际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引领全国都市现代农业专业群发展。二是建设3个北京市特色骨干专业群。为服务都市绿色农业发展、食品安全、首都防疫安全、都市休闲生活、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效节水等发展需求,学院重点建设食品安全、动物医学、水利工程3个北京市特色骨干专业群。三是孵化农村经营管理、现代服务、智慧农业等3个专业群。满足首都乡村治理、智慧农业和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四是实施骨干专业领头雁计划,辐射带动专业发展。学院建设旅游管理、农产品物流管理、设施农业与装备、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等重点专业,新增水环境检测与治理、智能园艺技术、休闲农业等相关专业,服务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需求。

(2)面向农民招生,提升人力资本

2015年,学院论证并成功申报休闲农庄经营管理等八个高职专业(方向),并于2016年开始招生,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针对农民教育特点创新“半农半读、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上,将农业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刚性教学内容与柔性教学安排相结合,解决了高素质农民学习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创建“学历能力双提升”系统化培育路径。2016—2020年,学院开展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实用人才等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培训28.32万人次;培养中职学历农民3000余人、高职农民大学生1500余人,破解农业产业一线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解决了高素质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业态人才供给总量。

2.创建“科教创”一体化服务体系,服务首都产业振兴

学院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教授队伍、开展科技挂职服务、建设科技小院等多项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了科技、教育和创业一体化的“科教创”体系,促进了首都产业振兴。

(1)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教授队伍

2010年,学院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教授(研究员)职务聘任制试点的通知》要求,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教授队伍,为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截至2020年,学院累计聘任农业技术推广教授40名,推广项目60余个,技术196项,一线服务年均2000天,年均开展培训10000余人次,带动学院师生2600余人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构建了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推广体系。

(2)开展科技挂职服务

2005年,学院启动专任教师科技挂职工作,派遣教师到涉农机关、乡镇,脱产担任专职职务,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专项服务工作。截至2020年,该项工作已坚持16年,得到了社会各方面认可和好评,形成了学院服务社会特色品牌。郭秀山教授在大兴区连续7年挂职,开展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关键技术推广,累计经济效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获得北京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十三五”以来,挂职教师形成调研报告40余篇,引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累计培训指导农民4000余人次,为农民增收、共同富裕作出了贡献。

(3)建设“北京科技小院”

学院积极落实市委统战部部署,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12家科技小院,打造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帮扶综合平台,实施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精准帮扶计划,为村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真正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四。北京市委常委孙梅君对学院科技小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北京卫视对学院菊花科技小院进行了专题报导,2个科技小院荣获“十佳北京科技小院”称号。

(4)担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

学院范双喜教授担任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团队以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为根本,集中科研优势,通过“首席团队专家+蔬菜主产区综合试验站+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龙头企业带农户”等组织体系,将生菜全产业链技术研究成果示范到村,推广到户,实施“节水、减药、减肥”技术,实现了蔬菜绿色标准化高效生产。

3. 创新“两对接”干部育训体系,服务乡村组织振兴

学院针对农村基层管理人才稳定性差、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等突出问题,创建“两对接”干部育训体系。2018年学院率先实施农村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对接首都乡村干部能力学历双提升需求,创办村务管理专业方向高职学历教育,实施“双主体管理、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模式,培养1742人,缓解了当前农村存在的村干部稳定性不强的问题。

按照“着力打造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农口高素质干部”要求,学院开展农口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对接京内外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需求,承接中组部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任务,培训人员涉及20个省(区、市)、47个民族2547名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有力支撑了乡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获得上级部门及学员的高度认可。

4. 打造“三贴近”文化育人体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2015年,学院获批北京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率先在全国开展学农教育,以“一周学农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和“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开展耕读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项功能,打造耕读文化品牌。“基于高职院校特色,构建新型学农教育模式”荣获第七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成果一等奖。

学院充分发挥学农教育基地功能,在全院学生中开展耕读教育,以全院“耕读传家”德育活动为主干,以系部分院活动为枝叶,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知农爱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耕读传家”德育品牌获评北京市职业院校“一校—品”优秀德育品牌。

学院将人才资源和农广校体系教育优势有机融合,实施文化驻乡工程,举办农民文化中专班,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使优秀乡土文化在农村扎根,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截至2021年,学院累计招生4634人,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乡村繁荣稳定。

5. 优化“全覆盖”生态教育育人体系,服务乡村生态振兴

学院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七大专业群对接首都绿色发展全产业链,通过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等多模块,将优质农业、生态振兴的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构建了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相继开设“生态文明与城乡绿化美化”“节水灌溉技术”等生态文明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

学院设立生物防治研究所,从事农林业蛀干害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开展天敌昆虫的人工扩繁,如花绒寄甲、肿腿蜂等,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生物防治所积极推广应用天敌昆虫,累计繁殖并释放花绒寄甲成虫500万头,卵约1000万粒,肿腿蜂1000万头,在全国23个省建立了36个示范基地,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三、学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成效和影响

学院打造“五位一体”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共同体,统筹校内外资源,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首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20],形成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理论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融合发展。

(一)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院被农业部授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是农业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学院所培养的高素质农民大学生中,有118人成长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500余人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和农村实用人才。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学生宋丽新担任北京市桃山月亮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动当地困难群众和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首届村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已经在门头沟、房山、延庆3个试点区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担任村“两委”成员的达50%以上,成为首都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骨干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二) 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学院构建和完善生物防治研究所、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都市农职星创天地、兰文化研究中心4个科研服务平台,研发实用新技术62项,示范推广实用技术196项。学院教师中,入选国家“”教学名师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名、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1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名。2018—2019年学院连续荣获“社会服务贡献50强”。范双喜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推广叶类蔬菜种植面积17333hm2,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9.9%;研发新品种19个,获得专利23项,成果荣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排名中位列45位。

(三) 引领全国高素质农民和村务管理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近年来,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山东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职业学院等20多所院校先后来学院取经交流,10余所职业院校借鉴学院理念和经验并创新运用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如河北省河间市开设“河间市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孵化出“三模块三形式”教学模式,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等相关专家肯定,并号召在全国推广。

(四) 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优质经验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学院改革实践经验成果一《北京“半农半读”,提升农民素质》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办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6第83期刊发,向全国推介优质经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以及北京市的领导和专家对高素质农民和村务管理专业教学情况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学院采访,进行了超过27篇(次)的宣传报道,在行业内外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学院在泰国建立园艺分院,培养泰国农业发展亟需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标准向“一带一路”国家辐射。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10-23].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11-03].

[3]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9)[2021-11-21].

[4]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4.

[5] 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R/OL].(2018-11-7)[2021-12-05].

[6] 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7] 翟连贵,石伟平,李耀莲.乡村人才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指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0-56.

[8] 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5-8.

[9]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28-132.

[10] 金绍荣,张应良.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9):77-82.

[11] 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12] 程华东,惠志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3):3-8.

[13] 杨梅,郝华勇.基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乡村人才振兴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9-24.

[14] 苗成斌,沙勇,李义良,等.“十四五”江苏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32-144.

[15] 郭威扬.河南农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5):325-326.

[16] 李凌.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关系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8,21(6):12-17.

[17] 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94-104.

[18] 李凌.SWOT分析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09-144.

[19] 郝婧,穆希维,刘丹.北京科技小院助力精准帮扶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4):5-10.

[20] 王平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3):72-77.

 

来源: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编辑:任卫娜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1031/35371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