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部署,中国教育在线开展了“2024年建设学习型社会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院校、机构的积极响应。经专家组细致评审,最终有14篇来稿入围本次活动优秀案例。即日起,中国教育在线对入选案例进行展播,以飨读者,并助力案例成果的推广应用。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国培计划”服务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天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殷红春、盛筠、曹坤柱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仅仅是生产的实践者,更是创新的主导者、价值的更新者。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教育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对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别是基础教师队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一、案例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借助高校丰厚的资源优势,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等有力行动,推动整体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国培计划”作为国家层面的师资培训项目,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该计划不仅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还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力求培养出既具备高超教学技艺又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包括充分利用数字赋能优质资源共享等,为深化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此背景下,“国培”计划作为国家级中小学师资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进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本案例以天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为切入点,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中小学师资力量提升培训,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夯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纵深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面对知识与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传统教育体系在知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上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因此,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质”教育应运而生,这一理念强调,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提升教学质量、扩展教育模式,还要增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新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这类人才需具备持续学习的态度、高效的学习能力、与机器协同工作的技能,同时拥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们能够凭借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的能力,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智慧成果,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合作与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协作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天津大学所承担的“国培计划”中小学培训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自项目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40期培训班,惠及来自青海、内蒙古、山西、安徽等多省区的5093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学院紧密围绕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体系自我建构的教学理念:创变化的项目思维
面对每一个培训项目,学院从接到培训任务伊始,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以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及专业能力为目标,组建项目专家团队设计培训方案,把脉问诊培训教学方案和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类开展教学设计。比如,针对骨干教师项目,以提升师资保教知识与实用技能为重点,更新教育理念,凝练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参训教师在教学视野中获得新的发现与思考;优秀校长项目以推进中小学的改革发展和组织实施为重点,拓展教育视野,提升其办校理念和办校能力,综合提升参训校长的规划能力和治理水平。
设计过程中,以知识体系自我建构理念为指引,强化过程管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建构”是一个不断往复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都意味着教师专业素养的阶段提升。为最大限度的调动参训教师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培训项目组运用自我建构学习模型,从课堂、作业、评优及训后提升等方面对参训教师进行激励,使参训教师在参与培训过程中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每节课的专家交流环节,鼓励参训教师与授课专家积极交流,引导参训教师在进行问题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分析与解构,在课下课程梳理、复习和作业的过程中重建内在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重构,切切实实的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
(二)四阶段多方式混合的培养模式:协同化的工作机制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采取四阶段多方式的混合培养模式,梳理线上线下培训侧重,构建好相应学习资源,预先设定好学习任务、作业要求、评优规则等,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第一阶段线上集中学习,学院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训学员,同时在微信群中设置问题集中反馈讨论区,学员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将学习中和工作中遇到的相关专业问题反馈。项目组收集学员反馈后,优化第二阶段线下培训方案,针对学员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将在第二阶段线下工作坊中请专家做针对性答疑。
第二阶段线下集中面授,此阶段的重点除了针对前期调研所得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外,学院还针对前期问题反馈设计主题工作坊,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学员之间交流学习。
第三阶段线下名校访学,本着与访学学校“合作共育,按需设计”的理念,学院遴选访学学校,共同研制访学方案,有针对性的将校长们的困惑逐一解决,通过对标学习,以实践促发展。
第四阶段为训后跟踪辅导,学院再次通过问卷调研和电话访谈,针对前三阶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未解决的困惑,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线上辅导,实现培训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三)依托“云上学院”的智慧教育体系: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国培计划”充分依托学院资源开展,灵活切换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近年来,学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PCS智慧教育体系,利用数字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共建。培训项目依据个性化的需求,对接天津大学以及京津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定制相应的“线上”服务菜单,采取一项一议、一项一定制。如内蒙古国培项目组在训前调研时了解到,部分参训教师暑期在外地、牧区线上学习网络条件不能保证实时参与直播课程,部分参训教师受组织委派参与重要工作与学习时间冲突。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重新制定了结业考核办法,参训教师在请假备案后,可以及时通过学习平台的“回看”功能进行补课,项目组全程在后台监控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对部分考勤“异常”的参训教师逐一了解情况,督促学习,确保每一位参训教师完整顺利的学完全部培训课程。通过构建“云上学院”的培训体系,推进了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成效经验
(一)融入“天大品格”,打造出让教师学到真本领的实用课堂。
培训项目通过天津大学校史馆、课程思政建设、如何讲好思政课、天津历史与文化简述等天津大学专家的课程,让参训的学员进一步了解天津大学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参训某校长表示“通过本次培训,不仅学习了办学治校课程,还更加了解了天津大学,明白这所低调的大学历史和内涵,回去做好天津大学的宣传员,鼓励学生报考天津大学。”参训学员在问卷中写道“感受百年名校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天大独特的魅力与丰富的底蕴,参观及讲授经验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在‘全面+特色’的愿景下,育‘书卷气质家国情怀’学生形象,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二)带走“天大经验”,产出了一批办学治校的优秀培训成果。
培训产出了较为可观的培训成果,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工作坊,名校访学等内容,参训学员更新了办学治校理念,开拓了视野,切实提升了参训学员的办学治校能力和个人综合素养,进而有效推动了所在学校和所在省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参训学员表示,“通过专家讲座和名校实地观摩这种学习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式,是十分符合学员们的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本次培训内容的设计和选定注重专题性、针对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使学员们在学术特色建设特色育人文化打造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今后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取到了‘真经’……。”培训结束后参训学员提交了详细的培训成果转化报告,包括转化思路、转化方法、转化途径、转化预期成果内容,该成果转化报告及项目实施经验进一步丰富并提升了天津大学在中小学教育培训领域的实践经验。
(三)贡献“教育强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培训模式。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的基点,是推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同时,高等教育学科优势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更高层次的学术和专业技能。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对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津大学将以国培项目所涉及的千余所学校成效为蓝本,向更多省份推广“天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果,发挥学校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承接更多省市的中小学培训,服务更多的教育系统内的教育工作者,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天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