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网络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提高各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凭借其优势特色,聚焦残疾人群体,并为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并用实践诠释了教育服务社会和创造价值的重大意义。
自2004年启动“海燕班”(命名引自散文诗《海燕》及残疾青年协会会歌“海燕断翅也要飞翔”,凸显残疾学生拥有海燕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公益性精准助残项目以来,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扎实推进精准助残,该项目累计公益支出200多万元,受益近300名身残志坚的残疾学生,系列义举点燃了这个弱势群体的希望,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认可,《大连晚报》《新商报》《大连日报》等各大媒体曾给予了充分报道。
一、深入践行教育服务理念
2004年,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与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免费助残,为大连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就读网络学历教育机会,构建了聚焦需求导向、聚焦资源供给、聚焦关怀创新的“三聚焦”精准助残服务模式,以实现“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支持”,详见图1。
图1 “海燕班”精准助残服务模式
(一)需求分析,精准识别
学院成立“海燕班”专项工作组,建立起学生需求表达渠道和反馈机制,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知识积累、技术提升、沟通交流、回馈社会、心理取向等倾向性和实际困难做出系统量化、细化、明确化的需求分析、评估和建档入库,针对其个性特点瞄准显性需求的同时挖掘隐性需求,因需施策、有的放矢,确保“助到点上、帮到根上”,真正提升每个“海燕班”学生的获得感。
(二)资源整合,精准供给
学院整合“高专精”优质资源,精准发力供给端面。“高”体现在聚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管理服务团队,为“海燕班”提供全面免除学费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体现在合理设置专业、组织专题活动、搭建专门学习平台等方面,学院为“海燕班”开设了会计学、法学等专业不过多受限于肢体残缺的专业,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海燕班学生专题活动。“精”体现在,精心为海燕们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同时通过思政建设等手段加强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助力和扶持,规避普遍助残行动“重物质、轻心理”的弊端。
(三)“双轮”驱动,精准支持
学院以“个性化关怀+定制化关怀”协同让支持更精准,借助信息化系统,主动为“海燕班”学生提供学习提醒、督学导学、学习指导等服务,组织主题活动搭建其与校友、教师、学校的交流平台,并通过短信、QQ群、微信、语音等多渠道和手段加强个性化关怀。定制了“海燕班”学生回访计划,不定期回访,深入特殊群体,听取学生心声,解决学习困难,定制化考试设置,依据每个个体特殊情况周密安排考试预约、考试形式、考场设置、考试时间,坚持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真正把支持落到实处,把关怀做到细处。
二、逐步达成“公益→共益”目标
公益强调输出,共益更侧重螺旋式的互相促进上升,“海燕班”精准助残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16年,在逐步实现由公益到共益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院通过“海燕班”助残项目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海燕班”群体越来越强烈地期望和要求与健全人一样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履行义务、享受权利和贡献力量,“精准助残”最好的方式是能够提升残疾人群体的造血能力,助推其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回馈社会、创造价值。学院对“海燕班”的扶助形式逐步由最初的“被动给予式”转变为“主动造血式”,学习上要求“海燕班”同学与正常同学一样不松懈,精神上传播正能量、发挥影响力,实践上鼓励其自尊自强的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上积极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16年来,“海燕班”在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生,在社会各个角落发光发热。首批“海燕班”班长燕卫参与编辑已正式出版的《大连残联二十年回忆录》,还原真实,做历史的纪录者,还为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肢残青年精英做培训,将母校的仁爱传递出去,影响身边的残疾人朋友,让他们同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生活。大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阳光就业之星” 周顺余获得医疗按摩资格证书,作为一名专业的盲人按摩师,用双手温暖他人、向社会传递健康。优秀毕业生于慧利用自己的特长做专业古筝老师,积极投入社区残疾人志愿者活动,用不断转换的社会角色践行服务社会的赤子之心。创业达人刘淼自己注册了公司,联合几个残疾人开设了网页设计中心,取得了良好业绩,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先后两年被评为大连市残联“三先一优”先进社区工作者的王晓惠,凭借自身高业务水平、强工作能力,妥善协调解决街道的各种“疑难杂症”,有效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大连市经济开发区大窑湾街道工作的王震用所学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问题、调节纠纷,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些仅是海燕班的部分代表,每个“海燕”都立足岗位用关爱温暖他人,用奉献回报社会。
三、全面延伸公益事业内涵
学院以问题为导向,从“谁需帮、帮助谁、如何帮、帮助好”出发,全面延伸公益事业内涵,并在运行中予以完善和拓展。
通过“海燕班”精准助残项目的经验总结与积累,学院还专注于扶持孤独症儿童和家庭群体,并于2015年初成立“党员1+1” 志愿者服务队公益组织,“党员1+1”前面的“1”代表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后面的“1”代表群众,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贡献自己力所能及之力。
学院将公益触角延伸至学习中心,联动学习中心聚焦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学习机会,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呼吁业界尽已所能在精准助残方面贡献网络教育力量。我院广东佛山奥鹏学习中心学生林萍、林福荣等在第15届里约残奥会勇夺金牌,用实际行动传递和诠释永不放弃、自信自强的东财正能量。
新冠疫情期间,学院更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将公益事业拓展,将“互联网+教育”基因融入公益,为社会和公众开放免费公益课,实现几十门课程免费学。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并坚信残疾人与普通人一样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身上同样蕴藏巨大的创造力。东财网络教育也将以“海燕班”精准助残模式取得的成绩为基点,在精准助残的航道上继续乘风破浪,不断书写精准助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