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高等继续教育> 乡村振兴案例> 安徽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 > 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

——2021高等继续教育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一、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我省农村农业科技专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据2005年调查数据,我省农村行政村级单位2.5万余个,而在当时的村一级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生产、管理、经营和开发等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因此,为农村专门培养自己的较高素质适用人才成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早在2004年,学校就对辽宁、河北、黑龙江、河南等兄弟省份农业类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2005年全省“两会”期间,我校时任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在会议上提出实施“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提案和议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学校会同省内有关高校派出考察组,赴浙江、江苏两省进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研,重点就“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交了专题报告。2007年6月,安徽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学校积极行动,在泾县函授站率先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试点,并逐步扩大在省内部分市县推进这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省委组织部总结推广了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成功经验,启动了全省第二轮“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工作,将全省11个市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工作交由我校承办。从此,在现任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开展实施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业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内容的“素质提升”工程(我校称之为“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在江淮大地全面推开,为全省脱贫攻坚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土人才。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人才振兴仍然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徽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继续鼓励和支持学校大力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层次,做好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高位对接。

二、基本做法与成效

(一)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成

2005年系统研究并起草了《关于在我省实施“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议》省“两会”提案、议案。2006年撰写了黑龙江、辽宁、浙江、江两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和我省农业类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总结分析以上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农业类人才培养情况及“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指出了我省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7年撰写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考察与借鉴》,总结了外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并联系实际提出了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具体对策、措施。之后,陆续撰写、发表《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力培养和造就乡土人才,开启美好乡村建设新篇章》等论文和研究报告10余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发展。2013年后,该研究分别获得了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被认定为2020年安徽省、长三角和国家“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二)探索了“立足基层定向招生、服务‘三农’特色培养、跟踪服务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立足基层,面向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及种养大户定向招生,参加学习的学员均为各县区组织部门推荐,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再由教育厅给予优惠政策和学校单独招生录取。“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培养 “知政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学员们所学专业均经过当地组织部门和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认真调研后共同商定,并根据地方区域发展情况设定不同专业方向。其中,农业经济管理设立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两个方向,现代农业技术设立农学、园艺、植保、茶学、资源环境、动物科学、林学和生命等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既满足了学员自身工作需要,又考虑到专业教育规律与特点,做到通俗易懂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此项工程,学员们经过两年半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不仅取得国民教育系列本专科文凭,更是学到了带领农民致富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学生毕业后,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地方仍然关系密切,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结对子,学校与地方谋合作的良好局面,并建立了教学相继、教研相融,服务终身的长效学习机制。

(三)构建了一体化的“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体系

自“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专用教材编写、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大纲编写工作。《新农村建设法律法规》、《乡镇公务员写作》、《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读本》等新型适用教材分别出版发行。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实际工作需要,增加了《市场营销》、《城镇规划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等有关课程。同时,还增设了乡村振兴和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课程和专题讲座,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相对合理的新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践行了一整套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间上,根据农时农事闲忙灵活安排教学,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创新性,多开展专题讲座。如校长夏涛教授为学员开展茶叶生产与加工专题讲座,园艺学院朱世东教授为学员开展设施园艺技术专题讲座,资源与环境学院花日茂教授为学员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经管学院栾敬东教授为学员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土地流转专题讲座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设“田间学校”“云课堂”,注重做好教学互动,积极开展课堂研讨和课后跟踪指导活动,努力增强教学效果。

(五)搭建了一大批学校和地方合作共建、互促发展的平台

学校积极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先后在全省布局八大综合试验站,搭建了学校与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互利共赢,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通过此项工程实施,促进了我校专家教授们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

三、主要创新与亮点

(一)立足基层,定向招生。“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直接面向基层村两委干部及种养大户,由组织部门选拔推荐,参加成人高考,实行“单独划线、单列计划、单设专业”的定向招生,省教育厅给予单独划线,并单独给予招生计划支持的特殊政策支持,学员到学校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的国家承认文凭并继续在基层服务和就业。“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有效解决了我省农业科技人才不足,人才留不住、用不上、不稳定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立足基层、定向招生培养是向输送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有效方法。

(二)服务“三农”,特色培养。学校结合“三农”工作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特点,考虑到学员主要是村干部、村后备干部,同时还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他们主要学习需求是种养殖技术、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学校设置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按照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不同特点,两个专业又设置了不同学习方向,因需设置课程和内容体系。如在经济发展较强的肥西县和广德县,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种植大县阜南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农学方向;在园艺产业发展强县砀山县与和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园艺方向;在林业和茶产业发展强县金寨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林学和茶叶方向;在畜牧发展强县利辛县,开设农业技术与管理畜牧兽医方向。因时、因地、因材、因需施教,更加符合一村一农业科技人才教育的特点,实现差异化特色培养,解决了“学、用、产、教”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学员学习的成效,增强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适切性。

(三)跟踪服务,终身教育。通过开展此项工程,学员们经过两年半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既取得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文凭,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带领农民致富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结对子,学校与地方谋合作的良好局面。2013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打通从中等到高等、从专科到本科、从成人函授到全日制高职的多层次学习立交桥。在有效提升全省农村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学历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应用与推广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在社会得到认可。学校结合农村工作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特点,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与管理两个专业,组织专家编写 “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专用教材、教学大纲和讲义,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地方统计数据显示,参加学习的农村党员干部中,有的已经“为官一任、富民一方”,有的成为了自主创业的典范,有的被评为科技带头人,有的通过招考成为乡镇公务员,有的当选为了人大代表,在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学校声誉得到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2012年,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批准我校成为安徽省首批干部培训高校基地,2013年省委组织部总结推广了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成功经验,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村党组织书记"523"工程的意见,启动了全省第二轮“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工作,将全省11个市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教育工作交由我校承办,这也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对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高度肯定。

(二)大学生村干部学历和工作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成果在省内其他市县得以迅速推开。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于2007年率先在宣城市泾县试点启动,学员通过两年半的学习,既提高了学历层次,提升了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也掌握了实用的生产技术,学到了真本领。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迅速得到了全省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的重视和认可,随后并在江淮大地全面推开。目前此项人才培养工程已经辐射全省14市83个县区,累计为以上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乡土大学生学员3万余名。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农林水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在全国农林水高校继续教育协作会年会、华东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协作会年会上,安徽农业大学就“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做了典型交流发言。浙江农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纷纷来我校学习借鉴“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经验和做法,江西农业大学自2011年建议省委省政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以来,目前年均招生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学员近2000余人;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学习借鉴,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农民大学,并开始招生;沈阳农业大学通过学习,实施了“青年农民上大学”项目等。

(四)媒体广泛报道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中安在线、安徽广播网、皖西日报、安徽先锋网、各相关市县政府网站和电视台都纷纷对我校“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大篇幅的报道了我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的主要成效,并重点宣传了傅贤悦、蒋秀芝、蒋厚伦等优秀学员事迹,2021年8月20日中国教育部以“架起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标题,同时配发“农民继续教育,涉农高校大有可为”的评论,头版三分之二版面报道“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cdce.eol.cn/xczxfwal/35049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推荐

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系我校负责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二级办学机构。学院坐...
详情
阳光继教
直播预报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