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逐步开展,大学逐渐从精英化教育发展为普及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问题反而成了社会焦点。
据悉,随着近些年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主流的择业观也开始发生转变,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现代年轻人有着与过去不同的看法与期待,不再过多关注专业的对口。近日,在某央媒关于择业观网络调查中显示,78.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说,年轻人已不再钟情于一份终身稳定的岗位,而更愿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正因如此,高等继续教育不仅能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如今成为了年轻人跨行转业实现华丽转身的“助推器”。
继教主体多元化 ,满足多向择业需求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在学人数达1526.39万,举办高等继续教育的主体多元化,其中高等学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举办的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截至去年10月,继续教育共涉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694所、成人高等学校175所,占全部2956所高等学校的63.2%,而专业和学科领域也基本达到和统招脱产教育一致。可以说,如果想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校园资源教育,各行从业者皆可满足。
而非学历继续教育,即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主要是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自身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和科研实力,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类培训研修。
笔者了解到,今年刚满30的北京女孩李静,通过继续教育成功选择转换专业。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类本科专业,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较窄,于是继续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进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教本科。李静说,成教本科文凭给自己带来了很大帮助,使得就业面一下宽了许多。“我之前的几分工作都是美编,可供选择的用人单位有限,人力资源就不同了,需求量很大,择业时踏实的多。”李静表示,自己虽然从小就是学艺术的,但不一定就是唯一事业目标。学习绘画多年,让她养成了心思细腻、沉稳的性格,做管理工作也很适合。
据了解,李静在去年生完孩子后,又参加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师证培训,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为更全面的发展增加知识储备。“老师也是适合我的职业,寒暑假有更多时间可以照顾孩子。我可以教美术,也可以教基础科目。总之,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状态,可随时以调整。”李静认为,现在继续教育的多渠道、强功能,完全可以满足转变行业需求。
教学模式人性化,远程授课质量高
除了学科内容上的全面,高等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角色,特别是针对成人教育,充分考虑到了他们学习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局限性。近年来教学形式“因地制宜”不断充实丰富。以学历高等继续教育为例,目前主要包括:函授教育、业余(夜大)、成人脱产班、开放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
对于继教的优势,济南95后女孩于博深有感受。她毕业于山东省某财经类专科院校,从事银行柜员工作已经5年,工作积极且勤于思考,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计划重点培养为管理层。由于她对管理类工作经验欠缺及学历偏低,晋升迟迟没能实现。今年,经过自学,于博考取了某高校企业管理专业的成人本科。她说,自己觉得要学就得到名校学习,这样学出来的知识才更有价值。但上海距离济南千里之远,家人和朋友们都曾担心她该如何完成学业。“其实完全不用担心,现在的成人教育形式多样,我所报的就是以线上网络教育为主的。除了几门期末考试和毕业答辩外,其他时间只要在网上学习即可。当然,内容质量和线下是一样的,师资都来自本校,很多还是实时直播的授课方式。”
转业实现自我提升,终身教育实现
有部分人认为,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应该在所学领域努力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更换职业或许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不少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出,大学教育的终点并不是“工厂试生产”,目标也不是培养单一的领域专家。既然如今我国大学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那就该将其定义成一种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资源融通的平台。要将教育学科框架打破,让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有着不同发展意愿的人都能获得不同领域学习机会。
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频繁更换职业和岗位的情况在十多年前就已普遍存在,而且跨越领域很大,对于同时期的我国民众多有不解。有社会学家表示,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产业多元化,学习平台增多,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渠道进修不同的技能。社会也给予了更大程度的包容,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终身教育。因此,在我国出现类似的现象和趋势,等可视作积极信号的释放。
据悉,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有96%以上职场人士希望学习新职业知识和技能。这更加说明了我国大众如今对继续教育的高认可度。
(作者:苏石伟)